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文化·生活 >

修法语词典的医生(2)


    会说法语的中国医生
    5年前,郑民华接到这场“盛世修典”的邀约,第一反应是“医生怎么修词典?”
    但第二反应就是,“我们不做,谁做?”
    郑民华是1981年入学的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届6年制法文班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医学部主任,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领衔负责汉法医学大词典。
    “五大汉”系列医学词典此次算是重修。第一版编写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历时10多年编撰完成。在那之后的近30年里,除了“汉英”这个大语种词典修订过第二版,其余4本都是当年的版本。“早就过时了。”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说。
    第一版《汉法医学大词典》就是由瑞金医院(原广慈医院)一批法语老教授编纂,其中有王振义的老师邝安堃。邝安堃是我国著名内分泌学奠基人,1919年赴法国攻读化学专业,1923年进巴黎大学攻读医科,是考取法国住院医师的第一位中国人。
    瑞金医院有法语传统。1907年,法国人姚宗李任江南传教区主教,在上海金神父路上建造了“圣玛利亚医院”,中文名“广慈医院”,取广为慈善之意。当时的医生大多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该学院也有长期法语教学的优势。
    1964年中法建交时,王振义就在二医大开授法语课,上世纪70年代即招收法语班学员,80年代正式招收6年制法语班学生。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是第三届法文班学生。他记得,王振义老师的课堂上是听不到一句中文的。
    沈柏用说,每届30名学生,初期是隔年招生,算起来,也有五六百位毕业生。一个不夸张的数字是,瑞金医院近百位医生会说流利法语。
    重任在肩,几乎所有会法语医生的邮箱里都收到了重修词典的号召令。无论职位高低,副院长沈柏用也一齐上阵。还在读法文班的医学生们也被广泛发动。
    5年里,从收词条开始,初译、复核、校对、做索引,每一个步骤都“把人逼到崩溃的边缘”:收词条时要结合上世纪的第一版,但没电子版,只能撕下来一页一页扫描;有人在法国发现不多见的法汉词典,有利于翻译,索性“人肉快递”背回;复核时有问题的标不同颜色,标到最后都找不到更多颜色来对应了;最难的是中医,“气门”怎么翻?连中文都无法简要阐明,更别说用法语。
    最终,相比于第一版词典的12万词,此次重修后扩展到24万。30年技术革新带来的新词、新释义都做了补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