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语文现代化要坚持大众化方向


    什么叫语文现代化?至今仍有不同的看法。
    语文现代化是指汉语拼音化吗?不是。历史上的确有人主张汉字改革要走拼音化的道路,甚至文化旗手鲁迅都讲过“中国人或者抱着方块字而死,或者舍弃方块字而生”这样的话。但这些都只是个人的见解或主张,并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而代表国家意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汉语拼音方案》只是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作为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因而,汉语拼音化的选项被排除了。
    那么,语文现代化是语文小众化、贵族化吗?当然也不是。实际上,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了。从20世纪初出现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艺语言大众化运动,到建国后的文字改革及普通话推广运动、对外汉语教学运动等,都应是语文现代化运动。
    所有这些语言文字改革的大目标是一个,即实现语言文字的大众化。语言文字改革的基本内涵是为人民的、为大众的,是打破士大夫和少数文人的垄断,将本属于大众的语文工具还给大众,这是语文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救国图存、富民兴邦的历史使命。
    应当怎样评价语文现代化的成果呢? 一百多年来,尤其是建国以来,语文现代化的成果使国民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巨大提高。语文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思想的工具,是沟通交流的媒介,是文化的载体。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语言文字之中。具有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后,我们才能谈做人、谈学习、谈数学、谈科学、谈劳动、谈发展、谈弘扬文化、谈报效祖国。四个现代化中,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而国民的语文素养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要消耗巨额财富,而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则可以创造巨额财富。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中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化为国民总产值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必须看到,语文教育的大众化和国民语文素养的大提高确实为这种飞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劳动力素质基础,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众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典型例证。我们不能忘记白话文运动、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创制和应用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活动,在我国快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推动劳动者创业创新等伟大进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
    语文现代化当前的任务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任务应是继承百年优秀传统,坚持语文大众化方向,满怀信心地让汉语文以规范、健康、优美、快捷的姿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语言文字现代化必须是为了大众。让语言文字拥有大众,让大众拥有语言文字,如此则语文长存。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有16亿人使用汉语,占世界总人口的25%。现在有些语言文字只有千人或百人或数十人使用,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我们应当增强语文自信。我们的文字集形、音、义于一体,内涵丰富,信息量大;我们的文字传承几千年没有间断,文化多彩多姿;我们的文字以字根组字,以字组词,历久弥新,适应性大,生命力强。有了这几个特点,便成就了汉字、汉语的诸多优越性。
    汉语认字少,组字简单科学,字形达意,掌握1500个汉字后,就能做到温故知新、无师自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英语至今已拥有一百万词汇,要把《时代》周刊读下来,至少得掌握3万个单词。而汉语呢?掌握2500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中文报刊了。
    汉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比英语快,语音输入优势更大。未来,计算机将进入二维、三维时代,汉语将越来越显现其优越性。
    汉字十分优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汉语要以优美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原则,弘扬健康、纯洁的传统,反对低俗化倾向,扫除粗劣丑陋的坏风气。此外,还要重视保障国家语言文化的安全。
    (作者系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本文系作者在“2016年度中国语文现代化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有删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