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国际交流中的 本土文化“失语症”(2)


    高校外语教学本土文化回归之路要求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既要“铺路”又要“走路”。“铺路”是指在教学大纲中将我国文化精髓内容列入其中;在教材编纂和教学内容选取阶段针对各教学单元和内容将相对应的本土文化知识纳入知识技能体系;在课程设置环节针对专业外语课程和非专业外语通识或专门课程中均开设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关的外语课程。“走路”是指在各具体教学实施阶段系统性地将本土文化教学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操作,从课前任务布置、课堂活动设计,到课后评估以及反馈等师生互动环节均对本土文化知识内容有所涉及和侧重,使以目标语为载体的本土文化学习与外语和外国文化学习并存于高校外语课堂,使得语言这一文化交流工具回归其“双行道”的功能实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曾创造无数辉煌,也曾饱受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之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在国际交往的舞台上我们本土文化的“声音”需要更加响亮。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者的传承都直接体现了母体国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我们早已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渴望交流与分享。今天,一门语言课程既具备目标国语言和文化的内核,又应有本国特色的语素与文化信息交融其中,外语课程的设计也应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及时、全面地将我国文化以目标语言为载体纳入教学各环节,使我们的学习者在具备与世界沟通的能力的同时,亦具备准确、详实地表述自己文化的能力,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双行道”彻底通车成为可能,使本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走出“失语”,实现文化平等、文明平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