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中看关中方言“肯”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7:11:13 中国网 newdu 参加讨论
早年读杜甫的七律《客至》一诗,感到尾联中的那个“肯”字实在费解,如果按“愿意”来解释的话,则最后两句诗与前面的诗意不合。疑惑归疑惑,那时,一天忙于生活,无暇深究,让这个问题在脑中埋伏了几十年。这几年琢磨关中方言词,方才悟到《客至》一诗中的那个“肯”字,原来是使用的关中方言词义——经常。在关中方言里, “肯”有经常之义,比如:“那个学生肯迟到”,“这个孩子身体弱肯生病”。这两句话里的“肯”都是经常的意思。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客至》原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仔细品味全诗,可以看出,诗的前四句是诗人开门见到客人后说的——我自住到这里后,家里一直没有客来,倒是群鸥天天来相伴,今天,你是第一位来访的客人;诗的第五六句是诗人招待客人喝酒时说的,诗人一边摆上酒菜一边说,酒不好,菜也太少,只有一样,附近又没地方去买(今天只能这样将就了);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与客人对饮时说的——(由于以前一直没有客来)自己喝酒时,经常端着杯子到院子里去邀请邻家老翁,隔着篱笆对饮。在这里,我把诗句中的“肯”解释为经常,全诗就前后照应、豁然贯通了。 我在一位退休中学语文教师那里曾看到一本参考书《古诗文背诵》,上面有《客至》一诗。其中对“肯”的注释是:“如肯,如果愿意。”并且,对最后两句诗的解释是:“如果你愿意与邻居老翁相对喝酒,我就隔着篱笆把他们唤来共尽余杯。”显然,这个解释是费了一番心思,或许是感到这个“肯”字费解,于是就给前面加了个“如”,变成了“如果愿意”。然而,这个解释明显与前面的诗意相矛盾,前面刚说了“酒不好,菜太少”,后面怎么能想到再邀请邻翁过来共饮呢?难道叫邻翁自带酒菜过来么?这个解释实在太不合情理了。 或许有人疑惑:杜甫不是关中人,怎么会用关中方言词呢?不错,杜甫不是关中人,可是杜甫却在长安生活了将近十年,他在一些诗中自称为“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可见他把关中当做他自己的第二故乡, 所以他自然熟悉关中方言。当时长安是李唐王朝的京城,在唐代,关中是京畿之地,关中方言就如同现在的北京话一样,是主导语言。所以,杜甫在诗中使用关中方言词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客至》一诗尾联中的那个“肯”字乃关中方言词,是“经常”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呼唤典雅精致的文学语言
- 下一篇:外语考试能否用一把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