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文化·生活 >

烽火中的居延汉简(观天下)(4)


    (三) 
    十二箱居延汉简和其他文物于1931年5月运抵北京,先存放于北平图书馆四库阅览室。马衡和刘半农于是年7月监督开箱,并组织人员整理释读。文字释读,起初按西北科学考察团理事会的安排,要由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法国学者伯希和以及北大教授马衡、刘半农共同完成。但实际上高本汉、伯希和基本未能参加,刘半农兼职过多顾不过来,只有马衡一人坚持工作。而马衡也不是每天到班,只是隔几天去一次,工作进度比较缓慢。
    1933年7月,这批汉简从北平图书馆搬到景山东街马神庙崧公府北大文史研究院考古学会,并重新组织了整理班子。从1934年10月起,由北平图书馆的向达、贺昌群,北大的余逊和史语所的劳干四位年轻才俊协助马衡完成释文。前四位直接释读原文,马衡则负责对他们的释读初稿进行审校。向达、贺昌群都在商务印书馆担任过编译工作,后又同时担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学界已有相当名气;而余逊是余嘉锡先生的哲嗣,以当时辅仁大学陈垣校长的“四大翰林”之一而闻名士林;劳干是清末两广总督劳崇光的后人,官世家学,渊源有自。至于马衡,更是如雷贯耳。他是继吴昌硕之后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其时又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以这样一个班底来整理居延汉简,可谓一时之盛,令人仰望。
    但是,时运不佳,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止了这项工作。10000多枚汉简身处危境,两年中所做的释文和照片也不知去向。空空的北大校园只有日本军队的汽车和巡逻队不时出没。尚未离开北平的沈仲章成为这批汉简的拯救者。
    可以想象,他是怎样将其装在大木箱里,小心翼翼地藏进崧公府北大图书馆后面北长街的小庙,又如何冒着炮火将其以私人财物的名义存放在德华银行。1937年8月12日,也就是“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的前一天,他混在逃难的人群中乘火车赶往天津。在天津,他打电报给时在南方的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徐森玉,请其联系傅斯年等人,商量转移的办法。
    淞沪会战爆发后,运往上海的可能不复存在。按照傅斯年和徐森玉的意见,这批汉简仍由沈仲章负责,直接运往香港。于是,沈仲章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利用中立国和德、意等国的银行、轮船公司,由北京而天津、由天津而青岛、再由青岛而香港,最终于1937年年底把这批汉简运到香港大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