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人民日报新评弹:新闻发布请别“高高在上”


    作为记者,笔者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新闻发布会。有些地方党政机关搞的发布会,搭一个高高的主席台,领导诸公正襟危坐,俯视一干记者,显得“高大上”。而记者尤其是靠前的,因为抬头仰视之故,时间久了脖颈酸痛,再丰富的“新闻大餐”也减色不少。
    仪式也是一种语言,高低前后大有讲究。法庭上,法官座位高高在上,当事人、律师、旁听者“屈居其下”,体现法律的权威和裁判者的威严;人民大会堂里,作报告者职位再高,也只能处于代表们的目光之下,这是人民主权的宣示;一般的党政会议,前方设有主席台,也是“科层制”的必需。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出高下尊卑,有些不伦不类。
    新闻发布,顾名思义,是在向社会公众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公众是受众,记者是桥梁。根据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规定,发布有时还是政府机关的义务。而“主席台”传递的信号是:“发布”成了一种“宣布”,发布者缺乏平等交流之心,有居高临下之意,有时还不让提问,怎一个“傲娇”了得!如此发布过程,通过电视直播出去,社会公众看了想必也不舒服。
    毋庸讳言,如今社会公众对有些党政机关不太信任,网络上甚至形成“塔西佗陷阱”。究其原因,除了发布内容的真实存疑,发布的形式令人不悦也应引起关注。缺乏诚意的发布,缺乏平等心态的公开,既可能激怒记者,让现场看起来“剑拔弩张”,不利于信息客观传播;又容易引起“走形式”之感,让发布效果大打折扣。坦率地说,有些发布会开还不如不开。
    按照国际惯例,新闻发布的仪式一般是发布者站立,坐着的记者提问时也无需站起来,而且一般也没有那么多人“陪坐”。这种场景,在两国元首会晤后共同会见记者时最常见。在此过程中,如果气氛足够真诚轻松,即使扔只鞋子、撒把钱,也无伤大雅。而反观我们,新闻发布会严肃有余轻松不足,甚至不惜为了让发布者对答如流,事先安排提问进行导演,与信息公开的本意背道而驰。
    笔者至今记得从业中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一个阳光刚刚好的午后,在楼旁的小草坪上,记者环绕而坐,发布者依次来到麦克风前,没有讲话稿,发布内容言简意赅却含金量很高。发布环节结束,记者又三三两两就关心的问题与部门负责人探讨,现场更像是一场“茶会”。平等、简洁、真诚的交流中,记者们也不满腹狐疑或满不在乎。这样的发布会,且不论内容,单单形式就是一条好新闻。
    从“鸵鸟战术”能拖就拖,到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从单一的新闻发布会到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号,这些年来,笔者见证了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点滴进步,变化从上到下、无远弗届。但总觉得有些发布中自觉不自觉的“优越感”仍如影随形,羁绊着政务发布信息公开的脚步。要打破这种“优越感”,请从撤掉高高在上的“主席台”开始。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7日 17 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