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邨”非“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59 新民晚报 沈坚 参加讨论
近见报上有文言及沪上弄堂的确切定名,“愚谷邨”还是“愚谷村”?这倒提了个醒,其实事涉一大批上海地名该如何准确定义。 笔者居处早先也叫“邨”,“文革”前弄堂口两侧门柱顶端分立两块瓷片,白底上写有两个墨黑隶书体的“邨”名,风雅而醒目。后来不知怎么毁弃了,一般人便只识阿拉伯数字弄堂号,邨名早丢脑后去。前几年忽又想起恢复老名,挂了两块大木牌,请人再书两个斗大行书旧名,只不过“邨”字变作“村”了。 人们大都以为,“邨”、“村”通解,或因繁、简体的关系,去年笔者写《沪上弄堂的那些老名》时也未多加在意,看来恐有误判。 上海弄堂,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营建的老式里弄,往往称“里”、“坊”,三四十年代出现新式里弄后,叫“邨”、“新邨”的多了起来。尽管“邨”“村”功能相近,皆为人群集中居住的群落,但在性质上还是有别的,此“邨”非彼“村”。现在确信,“邨”是特指城区中的社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乡村的“村”。即使从汉字构造来说,“邨”字由两部分组成,右耳朵即“城邑”、“都邑”的“邑”,左半部的“屯”,乃人群驻屯、居栖之地。“屯”“邑”合一,城内的人群驻屯之所,不就是“邨”吗? 由此可见,上海市区大小弄堂凡具“邨”或“新邨”名儿的,皆该称“邨”,不用“村”字。就连五十年代往后兴建的一批住宅群,实际上也不该像习惯上那样通称“新村”,而应叫“新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