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汉语怎么别扭了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8 信息时报 徐江(批评家) 参加讨论
在单位编一部书稿,遇上了点麻烦。作品里写了一个人物,患有癫痫,这部作品是方言特色,许多地方用口语,南方人不管癫痫叫“羊角疯”,而是叫“羊癫疯”。这么一来难题出现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癫”字条“癫痫”目的解释里,没有“羊癫疯”,只有“羊痫风”的叫法。而“羊痫风”这个叫法,恕我执言,我这四十多年,无论是在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口里,从未听人说过。 真正要命的是,不管听没听人说过,出版物的质量检查系统,对词语的使用,一直是以“较劲”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标准的。管文字质检的人,思维直来直去,其严苛迹近于电脑软件,人家不懂文学,对作家们活用语言的思路也未必感兴趣。问题是文学除了作品对情节、技法和体裁的贡献,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活跃、创造语言,如果刻板按照图书质检和校对式思路,文学对语言的这项功用,就要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那么,有的描写到底是该按作者的本意出版,还是该按质检标准出版?这显然构成了一个两难。按照文学作品的编辑本格,当然前者是最佳选择,可后者现在又事关对出版社书稿质量的打分,谁也不敢不重视。 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呆板”一词中的“呆”,突然由多音字硬生生被规定为从此只能读dai,闹得人人逢“呆”自危,满脸呆相,堪称当代汉字史上的活剧。以致有些人气急之下,多年后还会说出“改念法是为了逼大家买高定价字典”的偏激之语。气话归气话,考虑到有个别新版词典在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处于一种“被环境强制推销”的境地,气急之语有时还是具备了一定的质疑必要性的。 一个拥有成熟文明的社会,人们说话、写作,是应该遵守一定的语言规范,可这规范不能老是让人别别扭扭。我一个同事,不久前为孩子的小学语文作业发愁:有一道让学生数句子的题,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大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两句话,但小学作业的标准答案写明是一句话。我帮着同事分析了一下,虽说省略号在许多时候可以被视为一句话的完成,但在“标准答案”里,省略号及之前的句子,大约是被作为时间定语来看待了,所以它们被视为了一句话的一部分。这理解当然说得通,可一个人一辈子处理这种语言状况的机会有多少?就算是将来去做一个需要在合同上咬文嚼字的律师,也不用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准备吧。这样的作业,我看跟“奥数”试题的本质,没有多少区别,对于处在生长和思维活跃期的孩子,其束缚、压迫的作用,远大于开发,稍有不慎,还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似乎还没有今天这么一统江湖的架势。学校对词语的释义依据,分阶段和类别,主要遵循的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这三种。但我当时习惯用商务版《四角号码新辞典》、上海教育版《汉语成语词典》,有的同学还从家里厚厚的《辞海》或《辞源》上查阅,老师也都允许,并持鼓励的态度。而多年的使用经历告诉我,《现代汉语词典》对人们常用词语的收录,显然是有着很一定的缺失与不足的,加上近三十多年,社会发展快,外来词语、时尚词语的兴起和消失都较为迅速,词典修订起来又比较耗时耗力,很难说每一版没有收录“落伍”的新词,而对旧有词语的更新式遗漏也在所难免。出版质检者为了省事,但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做法,也大值得商榷。多元的时代,认真是对的,“对”不一定就是“别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西川:经由翻译可体会世界的多样性
- 下一篇:老外用不了,自动售票机整英文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