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中感受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28 太原晚报 建设北路小学马婧 参加讨论
茅盾先生曾写过一篇童年生活的短文《天窗》:“孩子们抬头仰望,透过小小的天窗,捕捉不时从中掠过的闪影,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孩子们感谢发明天窗的人,因为那小小天窗比任凭他们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读罢此文,再应着今日这个话题,颇有感触。 如今几乎所有的名著都被翻拍成了电视剧,书籍里也出现了青少年版、绘本等类型,我们接受名著的渠道增多了。当读书变成看戏看画一样简单,我们还需要读原著吗? 读,当然要读!电视剧有声音有图像,看起来省事,可它毕竟是改编。原著信息量大,这种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不管哪个版本都不可能完全忠于原著。电视剧重情节的推动,这种直观化的解读本身注入了改编者的思想;而原著精于语言的沉淀,散发着作者自己的智慧,是读者个性化的品味。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给了我们一个个精彩的具象的画面,但往往也遏制了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和再加工,留存在脑子里的只是剧中单一的人物形象或是固定的动作。读原著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完全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进入想象的曼妙世界,沉浸其中,反复吟咏。原著内涵精微,其中的语言更是高度浓缩的精华,如若我们能很好地运用到写作中,那就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别有一番韵味。而这些,绝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地看电视、读绘本就能领会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拿林黛玉来说,有人赞她清丽灵幻之美,有人叹她悲怆哭泣之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改编成影视作品,不免加入了制作人的个人好恶,人物性格冲突也就黯然消逝了。品读《红楼梦》时,黛玉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在眼前化为了一个优雅绝俗、弱柳扶风般的女子。这个形象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可以相似却绝不相同。但,如果打开电视观看《红楼梦》时,我们就失去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单纯的看与听把不同人心中的黛玉统归为一,是我们的遗憾。 欣赏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无可厚非,但在之前最好先读原著,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期待。亲近文字益处多,但我们也不能苛求七八岁的孩子读名著甘之如饴,毕竟他们的理解力有限,所以必须讲究循序渐进。低年级时,可以读名著的青少年版和绘本,高年级了,一定要涉猎经典原著。原著就好比那小小天窗,虽没看到具体的影像,却能让人捕捉那精炼的只言片语,不断在头脑中构筑不同的人物和画面。徜徉于精妙的文字海洋,感受文字的灵动美,感叹作者的匠心独具。 感受经典,还是亲近文字更为妥帖,我们应该享受那种读书的惬意,把阅读当做一件快乐的事去做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