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权力“手懒”,简化字何辜?


    在蚌埠怀远县古城乡庙荒村,有着上千名村民,他们都姓“钅且”(音同“池”)。因为这个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要想用他们自己的名字存款、买房,都办不了,只好用媳妇的名字。庙荒村的干部鉏正标说,这个怪姓本应写作“鉏”,在推行简化字后,“鉏”被简化成了“钅且”,结果电脑上无法打出,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7月7日《安徽商报》)
    很多人将批评的笔触集中在“简化字”上,似乎错全在把“金”字旁给搞成了“钅”字边,这其实并无触及具体问题之实质,反而有以偏概全、大而化之之嫌。手写时代没有问题的事儿到了电脑时代反而写不出来了,这应该是怪电脑兼容性不强还是怪简化字错了呢?
    文字简化自古而然,讨论简化字体有无必要就像讨论掌握电脑技术有无必要一样,都并无实质意义,如果有人非愿意撇去了历史前提和时代背景,忽略简化字对于农民扫盲、尽快掌握一度被极少数人垄断的祖国语言文字的利好,空拿“爱”字没了“心”之类极端案例、跑偏解释来抬杠,这已经超越了严肃评论所能涵盖的范围了。卡住这个基本的前提,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有实效的讨论。
    九十年代后期,笔者一位老师的名字里有个“喆”字,当时通用的五笔打字法打不出这个字来,于是在一份文学刊物上笔者曾亲见一段很长的道歉说明,称该老师名字是“双吉”,因电脑无法输入,故用哲代替,请该老师谅解云云。现在,这个字用很多种输入法都能打出来。问题不是出在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只要是汉字,随着输入法技术的成熟和字库的更新,这都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就像国内某些输入法已经具备了根据你组词习惯而记录、整合进入词组库一样,大量的打不出来的字也会也该逐步进入字库。国内不少古文字学专业期刊,把那些土里刨出来的古文字、符号都能变成铅字供人阅读,还整不了金字旁加上一个“而且”的“且”字?没道理啊。
    关键在于有些管理者只知道将公民户籍、学籍等等电子化来提高管理效率,却并不真正调查有多少生僻字电脑未必能识别写出,并未真正注意电子化工具本身有可能存在技术缺陷,并未了解因为来自管理渠道的先天缺陷而给被管理者造成的寸步难行,更没有因此而主动利用现有的技术在遵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的前提下,要求有关技术部门尽快弥补缺陷。而是采取漫不经心的“缺字”等做法,任其在银行卡、房产证、身份证、户口本、学籍卡等表册上不能堂堂正正“有姓”一回。这实在令人遗憾,显然这也不是一个电脑字库阙如的字引发的烦恼,而是对极少数人(总共2000人左右)权力漠视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在该姓村民们不堪其困扰而主动“自救”提出了将姓字书写改回繁体的申请,有关部门却很快批准了,不能不说是“懒政”到了极点。有多少生僻字还等着公民通过联名申请的方式才能得到重视并以“绕道”来规避呢?事已至此,来回折腾已无意义,“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才可能给这数千人结束生活的烦恼。可惜,来自公安户籍管理系统内已经改了新字,而学籍信息等却还是纹丝未动,足见部分封闭而又各自为治的权力系统,缺乏统一协调和畅通指令到了什么程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