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约定俗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37 北京晚报 杨旭 参加讨论
当代我们使用的北京话,根源于元大都话。元大都话,则源于唐代的幽州话。在一些古籍中,尚可找到和当今北京话一模一样的词语。今天我们说“给自行车膏(读四声)点儿油”,这“膏油”最早见于唐代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韩愈说的是要给车“膏油”。 在语言学的划分中,北京话夹在狭义的(从大致地理位置划分)北方话次方言区。北京话,即北京城区的话。严格地说,北京郊区县的话和北京话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而北京话(现今的北京话),从清末成型(吸取、融合了很多满语、蒙语)以来,大概分为:旗人话(皇城话)、东城话、西城话和南城话。区别主要在于满语和蒙语的含量、歇后语的“层次”、语速和敬语使用的不同。拿语速举例,慈禧太后对北京话曾有过经典的指导“北京话得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往外蹦”;而南城话不但飞快,而且吃字吞音极多。用敬语时,东城人对第三人称“他/她”会使用“怹”,西城人会用“他们”。 随着清兵入关,北京话在原有的(明代的北京话)基础上融合了大量的蒙语、满语、幽燕语。现今日常用的“巴不得”、“牙碜”、“央告”、“外道”、“随喜”、“数落”、“下巴”、“末了儿”、“发福”、“卖撇卸”、“打发”、“胳肢窝”、“敞开儿”,就都是源于满语或幽燕语的。 这几年特别是在语言方面被“约定俗成”错的东西过多,我看并不能叫“约定俗成”,而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在文化方面不能随大流,一定要较较真儿。比如,有人常说“砸窑儿”。好像“特北京”、“特老话儿”。您送我一好东西,这我可得砸窑儿!在这里,“砸窑儿”的意思被说成是“储藏、储蓄”。简直是贻笑大方!“砸窑儿”并非北京话,而是江湖春点(亦作唇点,指江湖隐语),“砸场子,对别人生意进行暴力破坏”的意思,它的反义词是“安窑儿”。所以当别人送您东西,你说“这我可得砸窑儿!”,就是在说“这我可得去把场子砸了!”这是相当可笑的。这些春点,过去走各个江湖行当的老合们都会使用, 和北京话根本没有关系。 而被“约定俗成”的错,使用得最多的要算是“压轴”。戏曲中,京剧分“开锣(帽儿戏)”、“早轴”、“中轴”、“压轴(亦称‘倒二儿’、‘末二儿’、‘压台’)”、最后一场称“大轴”。倒数第二,压着大轴,故称“压轴”。您看满世界“年底压轴大戏”,准是“最后一场”的意思。语言就是这样,如果说得过多、用得过多,便会被“约定俗成”了……有人说“约定俗成”合理,我看不然。在文化上不较较真儿,会让一些事情倒退、流失,不只是字面儿上那么简单。 当人们缺乏常识,便会出现“压轴大戏”的情况。在语言上,以讹传讹的越多,语言的纯粹性和文化性便会降低。绝对不是像有些人说的,“约定俗成”能让“语言自由、自然的发展”。语言、特别是方言的美感,是几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应该好好保护。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狗尾没必要续貂
- 下一篇:“么”与“吗”“嘛”的不同(杜老师语文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