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种种“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49 羊城晚报 赵柒斤 参加讨论
记录 现代人都知道,母亲节源于西方。且认为“妈妈”一词未入国门前,人们一般称自己的母亲为“娘”、“娘亲”,满语是“额娘”;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 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先妣”;对别人母亲尊称为“令堂”或令寿堂。是不是这样?元末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对此进行了考证。 陶宗仪的史料笔记《南村辍耕录》卷十四“妇女曰娘”篇,详细讲解了“娘”这种称呼的起源及延伸情况:“‘娘’字,俗书也,古无之,当作‘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释为:“烦扰也,肥大也。从女,囊声。女良切。”可以看出,“娘”字在汉代仍被“孃”取代或混用,且当时人们对这个汉字并不友好。这是否表明此字没有“母亲”的义项? 陶宗仪查阅东汉应劭编著的《风俗通》发现,汉代人在记录汉武帝时期的廷尉正何敞,为一个年轻的、生前名叫苏珠的女鬼申冤并按律斩了杀人犯亭长龚寿时,就已称年轻的寡妇为“娘”。换句话说,汉代的“娘”字就已经有“母亲”的义项。到了隋朝,人们便公开称自己的母亲为“娘”。《隋书》中有“韦世康为绛州刺史,与子弟书云: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的记载。 不过,长达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对“娘”这个神圣称谓显得很随意和轻薄。唐崔令钦《教坊记》称男扮女装之人为“娘”,这说明“伪娘”并非现代人发明:北齐时,男人穿女人衣服边走边唱,观众纷纷叫好,称“踏谣娘”;唐李延寿《南史》将肤色保养得好且妩媚多情的中年妇女称为“徐娘”“萧娘”等:书中有“徐娘虽老,尚犹多情”及“不畏萧娘与吴姥,但畏合肥有韦虎”的记载;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谓:“隋炀帝宫婢曰雅娘。”;《唐史》关于“娘”的记录也不少,既有“草圣张旭,看到公孙大娘舞剑获得灵感”的记录,也有“武承嗣抢夺他人美妾”的铁证: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听说左司郎中乔知之有个叫窈娘的侍婢长得漂亮,便抢夺过来。乔知之因密写一首诗给窈娘,导致窈娘悲愤自杀后,恼羞成怒的武承嗣便将乔知之陷害致死。杜甫和白居易分别写诗哀叹“耶娘妻子走相送”及“吴娘暮雨萧萧曲”;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将街头卖唱的女子称“曲娘”:“张红红唱歌丐于市,韦青纳为姬。敬宗召入宫,号记曲娘。”唐袁郊《甘泽谣》将妓女称“绮娘”:武三思晚上召来一个名唤绮娘妓女。狄仁杰突然到访,绮娘躲进墙壁缝隙中说:“我天上花月之妖也。”唐代诗人杜牧的《樊川集》将两个苦命的女子称“杜秋娘”和“窦桂娘”唐朝诗人李贺将歌女、娼妓称“花娘”:“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花娘簪绥妥,休睡芙蓉屏……”而刘禹锡又将歌舞伎称“泰娘”,《泰娘歌》更是刘禹锡代表作之一;《唐传奇》将媒婆称“红娘”,源于替张生崔莺莺穿针引线的丫头名叫“红娘”;唐苏鹗《杜阳杂编》称豪放女为“媚娘”:“南海贡奇女卢媚娘,工巧无比。”宋初张君房编撰的《丽情集》却称越轨女人为“越娘”:“陈敏兄妾越娘,貌美。兄死,遂与狎。”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称裹脚女子为“窅娘”:“李后主令宫嫔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看来,女子裹脚的始作俑者确是李煜。古人称“娘”极不严肃之处还很多,更让现代女性气愤的还有,古代将鸟、蚕等也称“娘”。唐郑处诲《明皇杂录》称鹦鹉为“雪衣娘”,而《图经》则称蚕神是“马头娘”。 到元末,妇女统称“娘”:“子谓母曰娘,世谓稳婆曰老娘,女巫曰师娘,娼妇曰花娘,鞑靼又谓草娘;苗人谓妻夫娘,而南方谓妇人无行者亦曰夫娘,谓妇人卑贱者曰某娘或几娘,鄙之曰婆娘。”同时,京城无论凡夫俗子还是达官贵人皆称妻子为“娘子”,未尝有称“夫人”或“郡君”的。陶宗仪考证,“娘子”一词由“娘子军”而来:“唐平阳公主兵与秦王定京师,号娘子军。”以此推之,古代无论公主贵妃,与民妇一样皆称“娘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