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标准化与文化多样性浅谈“简繁之争”与方言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9:11:45 《人民日报》 王宁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的手段,也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艺术的基本载体。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经济社会和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于简繁字优劣、要不要保护方言、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等问题再次引发关注。文艺评论版自本期开始,陆续刊登相关文章,沿波讨源,以期对文化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 20与21世纪之交,简繁汉字问题成为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虽然没有19与20世纪之交的那一场汉字存废之争那么尖锐,但它的意义,应当比100年前更为深刻。那么,引发今天这场争论的时代背景究竟是什么呢? 汉字顺利进入计算机,使汉字的存废之争彻底画上了句号 信息时代突显了汉字标准化的必要性 20世纪的最后20年,全球展开了信息技术的革命,中国真正卷进这场革命的标志,是王选在1981年到1993年期间,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Ⅱ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汉字从此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正式进入了计算机。这使得中国不但没有被抛弃在外,而且以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作为信息载体,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一员。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在进入信息社会时要用英文而不是汉字作为载体,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来传播信息,不但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资源要被摒弃在网络之外,就是我们现代的政治经济现状和理念,还能在全球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吗? 至此,汉字的存废之争彻底画了一个句号。汉字进入了计算机,成为传播汉语信息的最有效的载体,汉字的命运由历史、文化和科技联合做出了结论——即使在高科技的信息社会里,汉字也将永久存在下去。 及时和准确地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信息时代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成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汉字不但不能有一个两个字的差异,连一笔两笔的差异,都会给信息传播带来阻塞,甚至会酿成大小不等的事故。汉字作为信息的载体,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信度与速度,如果没有规范,各自为政,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应当说,信息时代是汉字标准化必要性更加突显的时代。 简化字与繁体字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的差异是不同的历史情况和不同的文化诉求造成的 在汉字国际化环境下,简与繁两种用字在一定时期、不同的领域里要长期共存,保持双轨 正当汉字成为现代化信息载体改变了旧有姿态的时候,中国人产生了另一个觉悟,那就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珍惜和重视。我们确实有过把传统文化当做“封建糟粕”全盘否定的时代,有过粗暴对待古代遗产的经历。然而在受到全世界重视的当今时代,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回顾自己的历史来路,明白历史经验的可贵。于是,阅读古籍,还原历史也变成一个梦——网络上数字化古籍的数量日渐增多,扩大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视野,现代文章引用古代诗词、典故、成语的数量成倍地增加,全社会的语言修养的确有所提高。随着传统文化的大量传播,人们见识了古往今来汉字纷繁复杂的面貌,唤醒了对传承汉字的感觉。 一提到简繁字的差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港台与大陆使用汉字的两个体系,很容易把这个差异归结到制度的差异。但是,从上述社会背景我们可以看到,简化字与繁体字其实代表着社会上两种文化的诉求,这两种诉求都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事实证明,施行了半个世纪的简化汉字,称职地满足了人们的表达和传播需求,承载着各种现代文化资源,并且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现代文化的现实,没有必要推倒重来。然而,标准化是否要排斥适合历史文化传承的繁体字呢?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简化字是国家的公务用字、教育用字和服务用字,但是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即: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以及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国家政策已经明确,古籍印刷是可以用繁体字的——满足两种不同的诉求,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古今的沟通,是一种保护。 在汉字国际化环境下,简与繁两种用字在一定时期、不同的领域里要长期共存,保持双轨。这对于我们的文化认同和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妨碍。同一民族的文化具有上层、中层和底层文化的差异,并且具有地域和类型的差异,民族文化形式是多样的,只有多种文化并存和互相吸收,才能保持文化的丰富。简化字与繁体字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们的差异是不同的历史情况和不同的文化诉求造成的。笼统地说简体好还是繁体好,不如努力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科学、有效的简繁字自动转换。把简化字和繁体字对立起来,不如寻求他们共同的来源,加强对它们的民族认同感。 没有民族标准语,即便国内的跨地域交流,也会困难重重 普通话的丰富性来自对方言的不断吸收,不应当对方言应有的表达功能加以限制 普通话和方言问题与简繁字问题非常类似。语言是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学领域里,把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称作母语。语言有地域变体,也就是方言,方言和普通话哪一个是母语,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常常发生这方面的争议。母语分为自然母语与社会母语。就个人的言语来说,幼年时自然习得的语言,叫做自然母语,自然母语是与个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和状态分不开的,一个人最初学会的口头语言往往是方言,所以,自然母语以方言为大多数。母语还有第二个概念,那就是社会母语的概念。社会母语是与外语相对应的,它是整个社会对内扩大交流、在正规场合交流以及对外交流的民族标准语。每个人一旦进入书面语学习,就立即进入标准语(民族共同语)范畴。没有这种标准语,用纷繁复杂的地域方言来进行交流,不但会在国际上使外国人莫衷一是,就连国内的跨地域交流,也会困难重重。 但是,有了标准语,就可以消灭方言吗?当然不是。地域方言不但本身是一种地域文化,同时也是其他口头传承文化的载体。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不断丰富的有效途径,普通话就是在不断吸收方言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不应当把方言和普通话对立起来,更不应当对方言应有的表达功能加以限制。民歌和地方戏、方言话剧就是在方言语音特色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有的幽默感、亲和力和震撼力。发挥方言的表达功能,让方言保持自己的特色,不会妨碍普通话的推广,正如普通话的推广也不会导致方言的消灭。现代方言的消减和一部分方言的濒危,有它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应当归咎于推广普通话。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学习普通话会推进外交、扩大交往、成就事业、便于工作,这将成为人们学习普通话的动力,无须用限制方言来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代价。加强对方言与普通话的民族认同感,立足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使人们热爱自然母语,维护社会母语,是我们今天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差异是民族文化内部多样性的必然表现,满足民族文化内部的多种诉求,不同特色文化共同存在、和谐发展、互相推动,应当成为21世纪看待简体字与繁体字、标准语与方言问题的理性的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