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漫谈“异文”


     
    所谓“异文”,指同一书由于版本不同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有差异的字句。同一古籍因传抄、刊刻者不同而出现异文的情况并不罕见,现在选编或阅读古诗文时,遇到这种情况,就有一个恰当选取和正确理解的问题。兹举数例加以说明。
    《世说新语·自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一作“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因为“邅迹虎”(跛足老虎)之“邅迹”一词比较冷僻,且“跛足老虎”缺少凶猛感,不足以衬托周处的强悍,所以,中学教材《周处》选用了“邅迹”的异文“白额”。“白额虎”既好理解,又能显示此虎的凶猛,这样的选择是恰当的。
    杜甫的《石壕吏》中,同样有异文。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引出前四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第四句,清代的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举出三种版本:老妇出看门、老妇出门看、老妇出门首。上世纪50年代的语文教材取的是“老妇出看门”,现在中学教材多取“老妇出门看”。目前影响较大的本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老妇出看门”,《全唐诗》作“老妇出门看”。那么,到底哪种更符合作者原意呢?笔者以为,应从诗的韵脚上分析。此诗每四句一换韵。“村”“门”是魂韵,“人”是真韵,魂韵、真韵可以通押;而“看”读kān是寒韵,读kàn是翰韵,均难与“村”“人”押韵。可见,还是以采用“老妇出看门”为宜。
    中学语文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么一句:“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此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有两个版本:一是清代黄丕烈重刊的南宋姚宏本,一是《四部丛刊》影印的南宋鲍彪注本。“赵王之子孙侯者”,是鲍彪本,姚宏本作“赵主之子孙侯者”。到底应该是“赵主”,还是“赵王”呢?窃以为应该从《战国策》本身找答案。遍查《战国策》全书,除姚宏本外,再无一处“赵主”,而“赵王”则出现数十次。非但赵,其他六国国君,均不称“主”,而称“王”,如“齐王”“楚王”。可见,中学教材选“赵王”而不取“赵主”,是符合战国时代对诸侯国国君的称呼的。附带说一下,本来,“王”是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如“商纣王”“周武王”,诸侯国的统治者,按五等爵分别称为“鲁隐公”“齐侯”“郑伯”“楚子”“许男”。只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的国君都想统一天下,因而僭称“王”了。
    引起争论的还有王维的《鸟鸣涧》,虽然不算真正的异文,但也与解放后汉字的简化、整理有关。《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并对首句注释说:“‘桂花落人间’的倒文。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中学教材选该诗,首句作“人闲桂花落”,赏析者谓“闲”表明诗人内心闲静,故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觉察到。到底是“间”,还是“闲”?其实,字本作“閒”(后来写作“間”),从“門”从“月”会意。门闭而见月,表明有缝隙,本义是缝隙。这个意义的“閒”读jiàn;引申为中间、房间等,变读jiān。缝隙是两物间的空隙,引申指两段时间的空隙,即空闲,这个意义的“閒”读xián;又引申为闲暇、安闲等。再看“闲”字,从“门”从“木”会意,表示用木材制作的具有门一样禁卫作用东西,本义是栅栏。因读音相同,假借为空闲义。如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汉字简化时规定:读jiàn、jiān 的“閒”,类推简化作“间”;读xián的“閒”,作为“闲”的异体字被淘汰。所以,古籍中的“閒”,现在或变成“间”,或变成“闲”。至于是“人间桂花落”,还是“人闲桂花落”,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中学语文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么一句:“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此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战国策》有两个版本:一是清代黄丕烈重刊的南宋姚宏本,一是《四部丛刊》影印的南宋鲍彪注本。“赵王之子孙侯者”,是鲍彪本,姚宏本作“赵主之子孙侯者”。到底应该是“赵主”,还是“赵王”呢?窃以为应该从《战国策》本身找答案。遍查《战国策》全书,除姚宏本外,再无一处“赵主”,而“赵王”则出现数十次。非但赵,其他六国国君,均不称“主”,而称“王”,如“齐王”“楚王”。可见,中学教材选“赵王”而不取“赵主”,是符合战国时代对诸侯国国君的称呼的。附带说一下,本来,“王”是商周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如“商纣王”“周武王”,诸侯国的统治者,按五等爵分别称为“鲁隐公”“齐侯”“郑伯”“楚子”“许男”。只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大国的国君都想统一天下,因而僭称“王”了。
    引起争论的还有王维的《鸟鸣涧》,虽然不算真正的异文,但也与解放后汉字的简化、整理有关。《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并对首句注释说:“‘桂花落人间’的倒文。意谓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中学教材选该诗,首句作“人闲桂花落”,赏析者谓“闲”表明诗人内心闲静,故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能被觉察到。到底是“间”,还是“闲”?其实,字本作“閒”(后来写作“間”),从“門”从“月”会意。门闭而见月,表明有缝隙,本义是缝隙。这个意义的“閒”读jiàn;引申为中间、房间等,变读jiān。缝隙是两物间的空隙,引申指两段时间的空隙,即空闲,这个意义的“閒”读xián;又引申为闲暇、安闲等。再看“闲”字,从“门”从“木”会意,表示用木材制作的具有门一样禁卫作用东西,本义是栅栏。因读音相同,假借为空闲义。如白居易《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汉字简化时规定:读jiàn、jiān 的“閒”,类推简化作“间”;读xián的“閒”,作为“闲”的异体字被淘汰。所以,古籍中的“閒”,现在或变成“间”,或变成“闲”。至于是“人间桂花落”,还是“人闲桂花落”,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