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医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2)


    
    神医扁鹊相传为卢国人,后世以“卢医”称呼名医。张仲景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学界都以“张长沙”呼之;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名噪乡里的明代医家汪机,因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所以人称“汪石山”。三国时董奉避居江西庐山,隐世为医,只求愈者植杏树以为答谢,数年积10万杏林,售杏以济贫民,深受时人爱戴,故医生又被尊称为“杏林翁”。
    有些名中药,原来其实是人名
    刘寄奴、使君子、何首乌等是我们熟知的中药,其实原来这些都是人名。
    金元时期的名医“穆大黄”,就是因为善治火热症,巧用中药大黄而得名的;明代医家张景岳,长于温补法,善用中药熟地,他创制的29方“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方,故时人称之为“张熟地”;清代医家张锡纯,试图用现代药理探讨中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机制,被医林呼之“张石膏”;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善用中药黄芪治疗疑难病症,胡适的所谓“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伍党参、山药、黄精、石斛治愈的,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陆黄芪”。
    医生之称始于唐代。《唐六典》载:“医生四十人”。《辞源》释:“后周医正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因肄业官学习医,故称医生。”这里的“医生”就是学医的生员。后来就演变成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的通称。如宋代范成大《书事》诗就有:“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
    郎中最早是官名,起于战国时。宋代在医官中设有“郎”这一级,民间就开始称医生为郎中。如宋代洪迈《夷坚志·刘师道医》:“伸手求脉……妇在旁,忽鼓掌笑曰:刘郎中细审此病,不可医也。”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有“杨郎中”、“徐郎中”。直到现在江西、湖南方言和吴方言中仍称中医医生为郎中。如《吴歌乙集》:“十字街口有高明郎中来一个,看好奴情郎,头上金钗拔一双。”《吴组缃小说散文集》:“请郎中开了许多药方,吃了并不见效。”“郎中”之称多见于南方,北方则多称“大夫”。如民谚:“交了九月九,省了大夫的手。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大夫”以前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宋代在医官中设大夫、郎、医效、祗候等。这就是说“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一级,后来民间把医生通称为大夫了。
    “先生”本意为父史。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又指老师或年老有学问的人,或妇女称自己的丈夫。方言中出于敬重,常称医生为先生。如《简明吴语方言词典》“先生”条下举例说:“勿适意,请先生看过?”北方乡间亦把医生称为先生。
    “衙推”原为唐代所设的官名,五代、宋时用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宋代又用于称市井医。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陈亚诗云:‘陈亚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衙推。’李乃亚之舅,为医者也……北方人市医皆称衙推。”又称“牙槌”,似为衙推之讹。如元代古君宝《秋胡戏妻》:“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着甚么,做药钱调治,赤紧的当村里都是些打当的牙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