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应用 >

计算语言学的超学科研究(2)


    1.超学科理念 
    “超学科”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第一届交叉学科国际研讨会(Klein et al.2001)。在这次研讨会上,Piaget和Jantsch各自陈述了他们的超学科理论框架。Piaget认为当思维的常规结构和基础模式成熟以后,将会形成一种系统或结构的普遍理论,这就是超学科的理论(Klein 2004:515)。Jantsch(1972:106)认为,超学科就是以普遍公理和新兴的认识论范式为基础,在教育或创新系统中对所有学科和交叉学科进行的协调,这样的协调是一种研究、创新和教育间多层次的系统化合作。 
    在Piaget和Jantsch之后,超学科就被看成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及其所生存的世界服务。理论物理学家Basarab Nicolescu曾发表了130多篇论文,他倡导成立了国际超学科研究中心,极力主张将人文与科学进行超学科的调和。1987年,第一届世界超学科大会召开并通过了《超学科章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3月、1989年 9 月和1992年4月召开了三次会议,对超学科和整体性精神、以不同文化为根基、面向未来的新观念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展开了讨论。进而对超学科做了这样的描述:超学科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横跨这些不同的学科,取代并超越它们,从而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学习体验(UNESCO 2003)。 
    Meeth(1978)和Moss et al.(2003)等人主张,可以按照学科融合的程度对超学科进行阐释:超学科处在学科融合的最高层次,它要从实际问题开始,并从整体的角度考察问题,超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种新的知识价值观和教育观。Giri(2002)、Nicolescu(2002)、Pohl&Hadorn(2008)、Leavy(2011)等分别从学科结构、认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将超学科看成一种具有协同作用和整体效应的研究理念。国内学者吴宗杰、殷企平(2006),吴宗杰(2008)和蒋逸民(2009)较早关注到超学科理论的发展动向。近期,胡壮麟(2012)和李颖(2013)梳理了超学科研究的应用型特征,认为超学科应当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复杂多元、学科间相互配合的研究。胡壮麟(2013)完整地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 Halliday、Hasan和Martin等对超学科的研究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