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9)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0:01:48 《外语教学》2015年第36卷 冉永平 刘平 参加讨论
4.2 人际关系研究的选择对象 在传统的语用学中,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相关研究多采用杜撰的、内省式或实验诱导性的语料,或基于理想化的模式,去研究面子和礼貌等人际问题,如Brown&Levinson(1987)的礼貌理论区分了对听话人还是对说话人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Leech(1983,2007)从自我和他人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准则。相比之下,以上研究的重点在于说话人,分析其交际目的、意图、认知模式、对话语和语境的操控或潜藏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实语境下交际者的话语理解与感受。有的研究甚至限定话语的产出条件,如设计特定的交际角色和情景,操控话语的产出过程,试图把说话人理想化。后来,面子、不/礼貌等的语用研究开始转向关注对听话人的评价、听话人回应等言谈应对所体现的人际关系。 在关系研究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具有同等地位,有时听话人的言谈应对所体现的感受和反应甚至更重要,是评判人际关系的动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关系研究中不再简单地把交际参与者分为说话人和听话人,而是根据他们在交际互动中的角色地位进一步细分,因为不同的角色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交际过程与效果。Haugh(2013:52-72)提出了交际的参与秩序(participation order),认为不/礼貌经常被概念化为听话人对说话人行为的评价,而评价是一种社会行为,不能用简单的说话人—听话人模式,而应该把交际参与者进行详细的概念化。因此,关系研究把所有的交际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未出场的但对交际中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的间接参与者。 此外,关系研究中的交际参与者应该是其身份可识别的个体,Stewart et al.(2005:60-61)采用“微观社会”(micro-social)的视角去定义人际交际,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把彼此当作人(as persons)。“当作人”指交际者必须是有自我身份特征的独特个体,不是某个角色的扮演者、某种文化的代表者或一群无法识别个体身份的电视观众(Stewart 2009:32)。同样,Arundale(2013b:1)指出,关系研究关注小群体的交际互动,最小规模为一对一。Knapp et al.(1994:9)曾列出了典型人际交际的四个条件:1)非正式的、无特定的人际结构;2)至少两人参与;3)近距离的;4)个人层面的意识形态和心理方面的信息互动交流。他们又进一步指出,人际交际也可能不受以上条件的限定。首先,在机构情境等正式的、有特定结构的交际中,如医患之间或经理与下属之间,也存在人际交际;另外,表面上两人参与的交际互动可能牵扯更大的社交网络,因为个体可能属于某个群体,那么交际带有所属群体的特征,如群内交际常规等。对于人际交际的距离问题,在计算机辅助交际下距离和时间不再制约人际交际。此外,交流内容也可能是社会和文化等其它信息,不能简单地根据交流内容,去判断是否属于人际交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指称:建构话语系列的途径
- 下一篇:新格赖斯语用学的成就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