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认知语用学———语言的认知-社会研究取向(4)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0:01:22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 王寅 参加讨论
(2)突显。这也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关键术语,它主要来自认知心理学对“图形-背景”的分析,Talmy(1975)率先将其引入认知语言学,Langacker(1987)对其做出了重要发展,且将“突显(Salience)”视为“识解(Construal)”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2011年Chiarcos、Claus和Grabski在Moutonde Gruyter出版社主编出版了Salience: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Its Function in Discourse,将人类认知的“突显方式”扩大到语篇分析层面,再次发展了认知语言学的解释力,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但我们也注意到,Kecskes(2001,2004,2006)早就开始研究“突显”问题了,且发表了数篇文章论述其层级突显性(Graded Salience),强调其在言语产生和理解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为发话人往往会对语境中突显部分给予更多的关注,它就更可能成为谈话的对象,直接影响词语、结构等的选用。值得注意的是,他(2010:11)还详述了影响突显的三大要素: (1)交际双方基于先前经验的知识; (2)与语境紧密相关的知识的频度、熟知度、约定度; (3)双方的心智状态和/或注意源的可及性。 Kecskes还对“意向性”和“注意力”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做出了精彩分析,他(2010:12)指出,意向性是整个交际过程的中心,指引着受话人去注意并突显相关信息,以能保证意向性被识别出来;注意力与特定话语类型的意向性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且突显的对象将随着意向性、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语境而有较大的差异。据此,一次成功的交际是通过“意向行为+注意加工”共同保障的,双方既要“合作”又有“自我”,前者依据意向性,后者依据注意力,这两者又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3.殊途同归 CSL和SCA这两个发展方向可谓“殊途同归”,一个是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揉入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另一个是在认知语用学的研究中结合进社会因素,即在语用学中突显了认知因素和社会因素。从这两个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可见,单独从认知角度,或者单独从社会角度来研究语言或者语用,不算全面,都可能导致“以偏概全”的局面,甚至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结果,而将这两个角度紧密结合起来,则可能为语用学掀开崭新的一页,CSL和SCA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就是我们这几年所说的“新认知语用学”。 4.新认知语用学 我们结合SCL、SCA的相关理论及其存在问题提出“新认知语用学(Neo-cognitive Pragmatics,简称NCP④)”,主张用认知语言学中所倡导的十数种认知方式来分析言语交际和会话含意,本文主要论述其中的两个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心智视域下含义思维研究
- 下一篇:从关联视角看庭审互动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