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2:01:18 《当代修辞学》(沪)2013年 王珏 洪琳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王珏、洪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 200030)。 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元话语角度讨论人称代词与语体分类的关系。依据所指是否直接参与现场话语交际,人称代词可分为人际代词和非人际代词,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人际代词具有人际功能而非人际代词没有。人际代词的人际性主要表现为现场性、互动性和传信性,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与人际代词的隐现和用频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人际代词使用频率高的语篇往往具有高现场性,反之则低;人际代词中的听者介入语、言听者合称语(“咱、咱们”)使用频率高的语篇往往具有高互动性,反之则低;在低现场性、低互动性的语篇里,如果人际代词里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高,则往往具有高传信性,反之则低。据此,可以划分出不同的语体类别。 关 键 词:人际代词;非人际代词;现场性;互动性;传信性;语体分类 汉语学界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基本上限于“代词语法学(pronoun grammar)”的研究范围,包括人称代词的范围研究,人称、性、数、谦敬、包括式与排除式等分类研究,句法功能研究,活用研究和回指、预指研究。本文拟在前辈时贤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元话语理论出发,将现场性、互动性、传信性作为人称代词与语体关系的三个变量,讨论其组合情况对语体次类的影响。 一、人称代词的二分系统 传统语法学教材几乎千篇一律地将人称代词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并将第一人称代词分为包括听者的包括式和不包括听者的排除式。吕叔湘(1982:153)、朱德熙(1982:81)两位前辈指出,言者自称为“我”,称对面听者为“你”,称言者和听者以外的人或物为“他”。吕叔湘、江蓝生(1985:135)进一步指出:“就古代汉语而论,第三身代词跟指示代词的关系异常密切,应该合并成一类;剩下第一身跟第二身的代词可以合称‘对语代词’。”吕叔湘所说“对语代词”一名恰与当今所谓“人际代词”(interpersonal pronoun)是同义词,与非人际代词(uninterpersonal pronoun)是反义词。由此,依据其所指是否直接参与话语交际,人称代词分为“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两类,或者分别称之为“言语角色词”和“非言语角色词”(彭宣维2005)。 1)人际代词 人际代词的所指是面对面话语交际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出席者,即直接参与现场话语交际的双方——言者与听者,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即“言者自称语”,第二人称代词即“听者介入语”。此外还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式(“咱1、咱们”),可称为“言听者合称语”,即言者出于拉近与听者之关系的目的,允许听者与自己一起共同参与话语的构建。但无论言者对交际对方使用“你、你们、您”还是“咱1、咱们”,都难以使得言者与听者的话语交际主动权平分秋色、势均力敌,话语交际主动权始终掌控在言者即“我”的手里。 2)非人际代词 非人际代词的所指不直接参与面对面的话语交际活动,即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怹”)。非人际代词的所指始终被排斥在面对面的话语交际之外,即便是出现在话语交际现场,也不是话语交际的直接参与者,而只是话语交际的言谈或涉及对象。 参照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话语交际功能分类系统可以总结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言语交际形成的范畴化识解
- 下一篇: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失误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