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哲学意蕴及教学理解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24 中国教育报 陆启威 参加讨论
近来,“对话”研究引发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对话”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dialogs”,意为两者之间的穿越,是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这种交往是穿越式的,是双方真诚的互动与沟通。因此,对话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是一种特别的语境和范畴,具有深层的哲学意蕴和教育旨趣。但时下对“对话”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造成了“对话”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对话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 首先,对话是以人文为底色和铺垫的。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发展人,这是“对话”的诉求和根本价值。由此可见,人文性是对话的基础,没有人文就没有对话。苏格拉底曾言:“世间凡人皆有智慧,就看我们有无一颗亲近他们的心。”无疑,这颗心就是能够走近并唤醒他人的暖人之心,必须有平等互助的人文情怀。打开苏格拉底的每一个对话文案,其总是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和冲突,让对方在自我矛盾和冲突中深有察觉和体悟,并进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偏见。相比直接的批评和训诫,苏格拉底这种“问答式”的对话,使对方在悦纳中自我觉醒和成长。 19世纪以来,受工业革命片面追求“效率”的影响,教育上的对话多以教师为中心实施对“对话场面”的控制,使对话变成教师单方面的信息发布和知识传输,学生只是在必要时做出简单的回应。赫尔巴特的“自由交谈”就是这一现象的翻版和复制,名为“自由交谈”,实则是教师主宰整个对话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并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时至今日,这种工业革命“效率观”依然存在着,并或多或少地动摇着人文性对话的基础,使对话及对话教学缺少应有的深度和涵养。 其次,对话的内容是辩证的,对话的智慧缘于对话的辩证色彩。唯物辩证法是哲学的灵魂,也是一个人应有的态度和智慧。黑格尔说:“没有辩证就没有对话。”对话作为双方观点或问题的交流与切磋方式,理应引入辩证的思维,方能对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剖析。 苏格拉底是一位智者,他的智慧在其对话上可见一斑。综观苏格拉底的对话,无一不充满辩证的理解和思考。在教学上,倘若我们也能如苏格拉底般理解和应用对话的辩证性,必能产生许多新的思考和创见,并由此赋予对话教学应有的智慧和精彩。 再其次,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双方都能够在彼此的言说和质疑中汲取思想,并引发自觉的审视和反思,从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观点,不断提高自身对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那么,怎样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对话,并利用对话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 第一,对话是手段,更是目的。 “对话”是一种社会现象学,追溯“对话”的源头,“对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素质去训练和培养的。在苏格拉底那里,“对话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是每个人必须习得的一种能力。”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话”的本质和内涵已逐渐窄化和形式化,到赫尔巴特那里,对话已成了纯粹的工具和手段。现代以来,杜威率先打破了“对话”的形式化格局,还原了“对话”的手段兼具目的的属性,并以大量实践印证了对话作为对话目的的应然价值,确立了对话的目的在对话中,通过对话、为了对话的对话观。但从当前的对话教学及现状看,教师依然关注对话的功能性和工具性,并不在意对话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们只在乎对话之外的教学目标,却不知道对话本身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由于不注重对话本身的教育性,教师自然忽略了对对话的研究,不能发挥对话的内在价值和功效,失去了对学生对话这一应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处事等人文素养上尚有很大欠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