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抗战时期俄苏文学汉译激励民族斗志


    抗战时期,为唤醒民族斗志,满怀爱国精神的译者选择翻译了大量俄苏文学经典,为抗日军民提供战斗武器、精神食粮。 
    抗战激发翻译热情 
    纵观俄苏文学翻译史,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对翻译出版影响很大。据统计,1936—1939年出版量波动明显,出版的译作分别为197、161、65和89种。此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为谋求苏联支持而取消对“红色时髦”的“明令禁止”后出现了翻译小高潮。与其他国家相比,战时俄苏文学汉译数量远多于美、英、法、日、德等国,其中苏联文学成为最热门的出版物。究其原因,读者急于了解经历相似的俄苏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成为其文学大量译介的内在动力。其时俄苏译作种类丰富,除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外,还包括苏联文艺政策和理论著作。其中,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翻译因门槛较低成为译者的首选。俄国和苏联的小说均得到广泛译介,后者的翻译速度极快,读者有时可与原著出版同步阅读,而对于前者主要是重译和补译,使 “黄金时代”经典作品的翻译更系统、完善。 
    抗战时期,大批俄苏文学译作不仅弥补了本土作品荒,丰富了军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战斗武器。读者从作品的故事和情节中找到共鸣,思想受到启发,增强了抗战斗志。俄语翻译家曹靖华认为,介绍苏联抗战文艺可作为“我们精神上的呼应和砥砺”。他翻译了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短篇小说集《梦》《死敌》等是翻译当时报刊上反法西斯战争真实事迹的合集,其中一些作品被抗日战士翻印成油印本随身携带,将其看得与枪和生命同等重要。苏联文艺政策和理论的译介也为文艺界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前进动力,对文艺思想的开拓、文艺形式的开创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服务于革命战争需要。文艺界进步人士及时译介、阐释了苏联的文艺思想,紧跟苏联文坛动向,影响和指引着我国作家的创作方向。其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一经引进,就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文艺工作者面对民族救亡现实,紧紧结合抗战文艺唤醒民众的实际需要,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如何与政治性、倾向性统一这一核心问题各抒己见,如怎样塑造典型抗日英雄等都成为广泛争论的话题。 
    题材选择服从抗战主题 
    抗战期间俄苏文学汉译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也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作品及19世纪俄国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选材与我国当时的抗日救亡现实相契合。曹靖华翻译的卫国战争题材作品《虹》让读者看到了苏联人民英勇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暴行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让他们燃起抗战热情,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金人的苏联国内战争译作《静静的顿河》向战乱中的中国读者展现了苏联人民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真实生活,让人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领悟出战乱中生活的真谛。高植翻译俄国名著《战争与和平》主要看重其战争主题的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目的是对比中俄两国相似的历史,通过展现俄国当时的反法战争的情形,提供给中国读者一个“抗战必胜”的实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