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当草书遇上发明(2)


    尽管有书法大家于右任编撰的标准草书字典,但是千余字的容量远远跟不上创作。一直以来,书法家创作时遇到没有约定俗成字形的,就以行书替代。此外,在手书渐渐“退步”的当今,作为书法艺术中最灿烂的一块领地,草书又如何能走出欣赏艺术的圈子而被更多人喜欢和应用?阳春白雪固然是高高在上,但无法让更多的人欣赏它的美,又怎么谈论它的价值?被这些问题长期“困扰”下的张朝亮,逐渐悟到“妙计”,草书的“第二春”或许就在现在,汉字形体复杂,书写速度慢,而草书的书写速度岂不更适合信息时代?让更多的人学会草书是不是可以促进人们放下手中的键盘而拿起笔来?
    这个思路让张朝亮的激情爆发。他何不做这个打通关节的人?为草书的推广普及做一点发明贡献?首先要让所有的汉字都有自己的草书字形,让草书规范化,标准化;其次进一步简化草法;第三,他要利用信息手段,让草书走上网络;最后,他要让草书代表汉字走向世界,因为草书的符号化更强,更适合对外汉语的教育推广。
    这是一个普通人不敢问津、不敢投入的计划,但张朝亮这样的“神人”就敢做,而且一任性就是十多年。
    这个大工程不仅是个艺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他要为《汉字标准字典》的2万多个汉字都研究出草书字形,还要让其字形进一步精炼,不超过五个笔画,这需要在碑帖中不断琢磨、临习和创作。十多年里,张朝亮驻守郊外,晨兴而做,日暮而息,逐渐养成了非常规律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后期养成了独特的早餐习惯:“我要吃4个鸡蛋,一个鸭蛋,天天如此!”这令人瞠目的吃法,由于工作量巨大,在张朝亮这里反而成了“科学饮食”。
    张朝亮做事还喜欢做到极致,他甚至费尽周折邀请专家将朝鲜语和日本语中的汉字翻译过来,也给它们穿上了草书“衣裳”。
    翻阅这套厚重的字典,看着既蕴含历代书贤的艺术精华,又凝结今人创意光辉的草书字形,仿佛就能想象到张朝亮十几年中每一个气象万千的朝晖夕阴。在这里,我们又分明看到了草书艺术、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更大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