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靠“语言创新”建不成机器人强国


    姑妄之言
    “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竞争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这是近日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期望。不过,在笔者看来,想要早日建成“制造强国”,就有必要先给机器人产业降降温、补补钙。
    最近几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业内人士称,全国已有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超过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但在同时,不少区域、不少企业在语言上花费心思再三包装,却掩盖不住核心技术缺乏的尴尬现实。当“语言创新”代替了“技术创新”,当“风口起飞”演变成“大跃进”,机器人强国的目标可能会化为泡影。
    “山寨企业”四处忽悠着“百亿宣言”,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第一重困扰。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庞大,但80%—90%使用国外减速器,60%—70%使用国外电机、40%—50%使用国外控制器。很多厂商只是扮演着“组装者”的角色。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必须正视并改变的病症。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打着自主创新旗号不间断进行自我标榜的企业。甚至在一些无人、无钱、无产业环境的偏僻县城,仅有的两三家“冒牌企业”,也在“嘴皮子式创新”中招摇过市,编织出了一个为民族打造百亿龙头企业的“动人故事”。
    这里不妨看看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机器人产业热潮同样在人力成本升高背景下展开,超过200家企业同时出现,小、散、弱问题随之显现。美国机器人市场迅速饱和,大批企业倒闭破产。随后,加强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研发,美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高端领域的崛起。相比当年的美国,陶醉在“语言创新”里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还多了一个“假”的特质。如果不能及时修正,后果恐怕难以想象。
    “发烧政府”在豪言壮志中进行井喷式布局,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另一重困扰。对于机器人系统理念知之甚少,在人机交互、安全机制、智能技术等方面缺乏资源,却敢在技术投机、市场造势的梦想中强行布局,机器人园区、基地、项目纷纷落地。有的地方政府提出,每台机器人补贴8万元;有的城市要求,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甚至1500亿元。在地方政府一手导演的繁荣景象里,2000余家机器人公司的速速出现耐人寻味。
    作为世界机器人产业强国,日本曾经预测,2035年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9.7万亿日元,约合5000亿人民币。但在2013年,中国九座城市规划2020年达到7000亿元。在简单拼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中,“恐龙式”的机器人产业,看似身强体壮,实则弱不禁风。
    不错失在风口起飞的机遇,也不在盲目跟风中迷失自我。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来说,这是必须面对并解决的考题。毕竟,靠“语言创新”建不成机器人强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