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圈外·视野 >

不负阅读的“黄金时代”(2)


    (二)
    历史上阅读的“黄金时代”,往往需要新技术带来的书籍成本降低、思想文化繁荣以及社会对外开放。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册”与“典”的存在。孔子可谓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韦编三绝”的成语是对他最形象的写照,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骄傲的一页。考古学家在甘肃天水放马滩等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以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就已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而蔡伦的发明标志着造纸术的成熟,纸张变得普及,最终取代了木牍、竹简、缣等载体,带来了书籍的伟大革命。专门抄书的“佣书”人出现,据《后汉书》记载,班超就曾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洛阳纸贵”的成语也应时诞生,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畅销书的记载。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宋代出版业空前繁荣,第一次造就了信息大众传播的契机;书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老师的功能,教育重心下移,使大量的寒门士子有了学而优则可出入庙堂的机会。读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有财力者聚书满屋,一般士人也纷纷购书,甚至不惜为买书而举债。北宋时国家设立了多级的藏书机构,并定期举办长达数月的“曝书会”,词臣学士都可以去观摩皇家藏书,颇似于今天的读书节。
    当然,阅读的兴盛不仅是技术之功,更是社会开放与思想交流之利。汉时张骞通西域,文化交流随之活跃;唐代的民族融合与对外开放,更堪称封建王朝之最。开放与交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西汉和盛唐打下的基础,在其后的东汉与宋朝酝酿成熟,结出了阅读的硕果。
    再看今天,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社会,对外开放程度与交流的密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互联网及数字化媒介的普及,使知识与信息进一步下移,覆盖到最广大的群体,阅读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一块块移动电子屏,让书籍触手可及,极大地拓展了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不同载体的书成为随时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也成为你“思考、写作、改变、分享”的持续流动平台。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的交换频率都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