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芳教授访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47 今日语言学 董秀芳邱丽媛 参加讨论
董秀芳,1972年7月生,河北黄骅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语言学论丛》编辑。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10月至2003年9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博士后研究,其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句法的历时与共时研究,出版专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和《汉语的词库与词法》两部,已发表论文88篇。 邱丽媛(北京华文学院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讲师):董老师,请您简单谈一下您受教育的经历。 董秀芳:我出生在农村,家境不好。初中毕业后,由于想早点自立,我报考的不是高中,而是师范学校。我中考时的成绩是当地的最高分,有些老师和同学为我选择师范而失去高考机会感到可惜,我自己也有些后悔。1987年进入河北沧州第二师范学校(2000年并入了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听说毕业优秀生有机会保送到河北师范大学读书,这让我本有些失落的心又燃起了希望。我在学习上一直没有松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连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终于在毕业时获得了唯一的保送名额,进入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由于我学业上表现比较突出,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四川大学中文系读现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生。我的硕导是张一舟教授,他在四川方言的语音和语法研究方面很有造诣。 邱丽媛:您在读研究生时就发表了论文,请您谈谈您最早的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董秀芳:1996年朱庆之老师请刚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不久的冯胜利先生到川大来讲韵律词法和韵律句法的研究,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冯老师讲得很精彩,我当时认真听了讲座,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并多次单独找冯老师请教。冯老师很愿意听到大家的意见,因此不管我和他谈多长时间,他都不厌烦。对于冯老师讲到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阅读所得进行了仔细思考,提出了一些反馈意见,比如,我提到如果能撇开意义的干扰,找一些内部没有语义结构的形式来验证汉语的音步可能更好,比如看音译词或数字的读法。冯老师肯定了这个意见,后来他发表的《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一文就讨论了汉语中不受句法、语义影响的纯粹由韵律控制的“自然音步”。冯老师看我有一些想法,讲座最后一次,就临时决定让我做一个presentation。我讲完,冯老师说可以写成论文。感谢冯老师的指点和鼓励,后来我在当时想法的基础上写成了《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1998年发表在《语言研究》上。这虽然不是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但我认为这是我最初发表的比较像样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采用了冯老师的一些理论,分析了带宾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通常都是两音节的原因,指出带宾述补结构由于受韵律的制约已在句法中获得了词的地位。 邱丽媛:我看到您的这篇论文有相当高的引用率,那您的硕士毕业论文写的是什么呢? 董秀芳:在较为广泛地阅读了语言学文献之后,我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句法的,因此1997年硕士毕业时,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现代汉语中可表致使的句式研究》,把“把”字句、述补结构、动词拷贝结构等都纳入了研究范围。 邱丽媛:您硕士毕业后留在了川大,读博士时换成了汉语史专业,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董秀芳:还是机缘使然。你可能要笑我在生活中总是随遇而安了吧。事情是这样的,感谢川大中文系张清源教授的推荐,我在硕士毕业后被留在川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任教,由于川大当时只有汉语史专业有博士点,时任系主任的龚翰熊教授建议我读汉语史专业的博士,这样就可以工作学习两不误,不必跑到外校去读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