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朝鲜时代的杜诗接受风貌

《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是我国东亚汉籍研究著名学者左江继《李植杜诗批解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高丽朝鲜时代杜甫评论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后,又一部综合呈现域外杜诗学研究风貌的力作,也是她深耕域外杜诗学二十余年的重要成果。
在左江看来,研究杜甫,并非易事。杜甫的意义、影响也早已逸出诗歌、文学之外,成为闻一多先生笔下“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而如何能以更广博的视角去赋予杜诗学新的意义,是对她本人及其他潜心研究杜甫的学者们的巨大挑战。左江用“无知者无畏”形容自己刚刚踏入域外杜诗学领域时的状态。她自述研一时,在导师张伯伟教授的指导下,从《蔡注杜诗泽风堂批解》人手,凭着一腔孤勇扎进了朝鲜杜诗学中,这张“冷板凳”一坐便是二十余年。据悉,朝鲜时代有将近一半多的文人都写过次杜诗,他们往往兼双重或多重身份,从学习、效仿到品评、自创,开创了杜诗接受的多种方式。面对庞杂的数据资料,左江有着属于她的时间节奏和逻辑特色,析缕分条、剪裁归并,形成了自己的资料体系。在框架结构的排布方面,她以注杜、次杜、集杜、评杜等视角为经线,分为七个章节,每章之下贯穿着对应的代表性个案。可以说,在宏大议题的叙述下,同时彰显了她个人极强的问题意识和对杜诗的深沉思考。带着对从”相类”中见其“不相类"的迫切追寻,她希望在审视中国和朝鲜古代文化差异和微妙联系的同时,也能见出朝鲜文人"入杜诗又出杜诗"的努力。
正如她所言,“杜甫、杜诗既然属于全人类,对杜甫的研究评价、对杜诗的阅读阐释也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所有的读者、论述、肌帖都是网络上的一个个结点”。这意味着,要想研究杜诗在朝鲜时代的风貌,就必然要切入杜诗在朝鲜生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国家政策、思想文化、外交关系、女性教育等多方面。面对朝鲜汉文学里杜诗阅读网络中留下的二百多方字的资料,左江并未退却,由此也成就了这部《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入们认为的杜诗对朝鲜文人及文学的“影响"层面,左江突破性地从朝鲜文人与中国文学的“不相类处"审视朝鲜文入笔下的杜诗,探寻”相类”与“不相类”间的微妙变化与关联。在她看来,寻找”不相类”并不简单等同于找不同,这种微妙的度的把控诚见其功力.也更利于准确还原朝鲜文人的杜诗接受风貌。如她梳理的三次具有代表性的朝鲜王室注杜行为.以其中影响深远的《纂著分类杜诗》为例.在群臣的"补注“中.她留意到朝鲜文人在注解杜诗时会加注读音、解释字义等内容,这与中国文人注杜的习惯明显不同。而在分析朝鲜文人入杜诗出杜诗的努力时,以李世龟为例,她先后梳理其不同时间下的次杜行为,推知出次杜特点,发现李世龟将“日课一诗”与杜诗的时空特点相融合,以次杜为一种内化心性的手段,可以说是在学杜习得中获取了新模式。以此个案推及他人,她又总结出朝鲜文人大多都经历了从趋同杜诗的风格、结构、意象,到后来形成自我特色这一过程,这也为我们展现了她探究”不相类”的心路历程。

《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是汇渠左江自身研究方法论的经验产物。可以说,是左江通过“文心”激活了朝鲜杜诗文献,旧文献新用,新文献智用,在东亚杜诗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从全书的内容呈现来看,汇集不同性别、层次、方式的杜诗接受案例是该书最直观的特色,由此也细化出三点值得借鉴的方法思路。第一,由个案研究推进到集体“范式”。第二,对杜诗中被批评或者被忽略处的价值重审。在她看来,赞誉与批评并存应是更为健康的诗论模式,也是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如《纂注分类杜诗》借鉴了《集干注分类杜工部诗》分门编次的特点,这与我国古代士大夫一向轻视分类编次的观念大相径庭,也反映了两国文人价值观念的差异。第三,尊重正声变调下的杜诗流变与发展。以杜诗七津典范《秋兴八首》为例,这也是朝鲜文人次、和杜诗无法绕过的经典篇目,左江认为朝鲜文人次《秋兴八首》出现变调书写的情况是多元复杂的,主要表现为打破原有主题、产一生不同风格等。在原因的探寻中,她进一步揭示了两国的文化差异,如受朱熹诗论的影响,朝鲜文人并未全部按照原诗原韵次和,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精进诗艺的手段;又如朝鲜文坛对复古运动的反思,促使在次《秋兴八首》时,对主题、风格进行求新求变。这也为我们解开了杜诗接受中朝鲜文人自我改良、新变的尝试过程.达到见微知著的功效。
    
    《杜诗与朝鲜时代汉文学--域外汉籍研究丛书第四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