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季宇《王朝的余晖》: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深度交融


    

从《共和,1911》《段祺瑞传》,到《燃烧的铁血旗》《淮军四十年》,作家季宇一路走来,聚焦晚清的动荡历史、辛亥革命的风云跌宕、民国的浮沉沧桑,以一系列厚重作品呈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复杂面貌。新出版的《王朝的余晖》,又是他厚积薄发的一部长篇纪实力作。
    历史纪实文学不是纯然的历史著作,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历史数字或历史事件,而应是一方面保持了纪实的历史品格,另一方面又具有文学的独特魅力。《王朝的余晖》有几个方面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其一是历史场面的情境化。比如,开篇的引子就以一场大雪引出了将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世相百态及人心种种。季宇老到的文字仿佛复原了历史的固有现场,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历史纪实的方法很快就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特定情境之中而欲罢不能。这部近50万字的厚重著作,很多地方都将历史现场化、情景化了。这样就能够给作家提供充分的文学可能性空间,从而作家可以闪转腾挪,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
    其二是历史进程的情节化。晚清以来的历史进程本来就纵横捭阖,充满戏剧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作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历史进程条理化,把淮军四十年的起承转合、命运遭际充分凸显出来,同时作家将关乎淮军命运与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的节点、事件、人物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这样淮军的历史发展进程就被深度情节化了,这样既不违背纪实性的历史要求,又让文本酣畅淋漓的叙事性得到尽情发挥,可谓相得益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过程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阴差阳错、世道人心的变迁推移都在历史情节化的叙事中得到了全面深刻的展示。
    其三是以历史人物带动历史事件,呈现历史进程。文本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的真实丰满。书中的曾国藩、李鸿章、刘铭传、李秀成等许多历史人物,作家既写出了他们的政治军事韬略,也写出了他们的真实性情、个体欲望与历史局限。这些人物都曾经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他们对历史进程施加的影响足以撼天动地。文本着重讲述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故事,他们的故事让读者了解到历史的真实进程和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正是季宇深厚的文学修养进入到历史的讲述之中,才使得文本的文学性与历史的纪实品格浑然一体。
    《王朝的余晖》是怎样逼近历史的本然的呢?一方面,作者必须要做大量的历史功课。在海量的历史材料面前,作者的贡献就是不仅要去伪存真,找寻到佐证历史的真实材料,同时还要从这些材料中寻找到历史的逻辑线索。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合乎历史逻辑的框架,才能将历史素材还原为真实的历史场景。所以文本援引了大量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另一方面,每一种历史叙述都有其一定的叙述立场和价值判断,这里不仅有官方的历史资料,也有散落民间的历史遗迹,还有一些地方百姓的口耳相传。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回忆、见解、史料等拿到文本中进行共时性“晾晒”,将各种资料的说法、观点进行分析对照,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事件、人物、进程进行聚焦,力图在“视界融合”的多重观照下找寻历史真相,找出最合乎逻辑的史料和线索。作者自己还多次到历史曾经发生的场所实地探访,力图将自己的历史认知和自身的感受统一起来。
    此外,季宇善于构建历史的大逻辑。历史虽然杂乱,各种事件、人物纷繁复杂,没有历史大识见的人往往会迷失在历史的重重迷津中,但作者却在文本中构建了晚清四十年淮军发展变化的大逻辑。作者将涉及的所有历史人物、事件、活动纳入历史大逻辑之中,这样,淮军发展的整体线索就非常清晰了。尽管历史逻辑不属于历史的表层真实,但它属于历史的本质真实,更能说明历史的大趋势、大走向和历史规律。
    如果仅仅停留在历史真实的表层实录,无法获取历史纪实的思想史意义和历史叙述的启示性价值,这样的纪实就只是历史事实的罗列、历史材料的堆砌。《王朝的余晖》的厚重、大气,不仅来自文本真实地讲述了淮军自1862年创立后近40年风雨浮沉的命运,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淮军所承担的历史角色、应有的历史定位,更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深度介入。可以说是作者的历史洞见、历史认知、思想情怀以及历史精神照亮了历史晦暗的存在,才让淮军四十年命运的历史意义得以凸显。文本中多处出现主观评判的叙述段落。这些评判不是作者想当然,而是创作主体在掌握大量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做出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这些分析评判正是作者历史洞见的深度体现,同时彰显了其历史情怀、人文思想,是基于史实之上的史识,也充分展现了他历史书写不隐恶、不虚美的严谨态度。同时,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机、情感意绪、权谋韬略也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对历史的一些环节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想象”,对历史的迷津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假设”。这些推测、想象、假设表面看来似乎和纪实文学的纪实品格相互抵牾,但是正是这些臆测、想象或假设让历史富有更大的弹性和张力,更具历史鲜活的感性,也让读者深入到更广阔的历史审美空间。
    (作者系安徽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