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在“编研一体”中探索办刊道路


    

文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与更新,一个重要取径便是出版行业大量优秀文艺编辑从业者的创新与奉献。置身其中,我们在与同行既拥有时空交错感、又自觉沉淀与混溶的智性交流中深感编辑这一职业的可贵,唯有用心之人方能发掘与感同身受。长期以来,《文艺论坛》在进退、攻守、新旧、正反、前后等冲突与融合中逐步理解了成长、传承、共同体意识之于一份期刊及其编者的深义。
    成长。成长是时代永恒的主题,2018年,由湖南省文联主管、省文联创研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文艺论坛》的全新上线便生动诠释了成长的母题。刚出生的《文艺论坛》身躯弱小、信心不足,却是湖南文艺界、评论界的一枚火种、一束微光、一份希望。通过在一种极大的不确定性、边缘性、匮乏性中找寻力量与突破口,杂志终于幸运、粗粝地闯进了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学术期刊阵营,并拥有了一席之地。为了这份希望,我们每天都在勇敢、决绝地对稿件进行否定与自我否定,又在一种极度警觉的心理预设中承受策划、约稿、审稿、发稿的压力和风险。经年累月,与《文艺论坛》共同成长的,还有编者内心的自尊与骄傲、作者的关注与认同、读者的口碑与评价,它们共同参与、支持、见证着这颗新苗的破土而出、向风而行。
    传承。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份事业,同样需要文化的积淀与延续。优秀学术期刊作为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连续性出版物,在文化、文明、学术的传承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学术期刊编辑,如果不从刊物的历史连续性中来认识它,不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办刊、评刊,就不可能了解刊物的过去,也不可能把脉刊物的当下,更不可能展望刊物的未来。《文艺论坛》的新生与成长,并不是无所依傍、无迹可寻,而是有着30多年办刊经验的累积与代际传承。它的前身是创刊于1988年的《理论与创作》,两度更名,几经沉浮,这份刊物的荣耀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主编手中传递。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创刊元老的手稿中、在彭诚老主编的吊唁中、在泛黄的合订本中、在一代又一代编辑的接力中时刻感受它内心的丰富与绵密。我们深知,今天我们所编印的每一篇、每一期都载着历史的荣光与温度,内蕴着前辈的智慧与青春。有了这份传承,今天它所展现的美与力量也一定能够激励、鼓舞着后来者接着往前走,走出新意,走向高峰;更是因为这份传承,无论时代的面貌与表达如何变幻,我们的24字办刊宗旨——坚守批评精神、营造思想空间、追求湖湘气派、兼容百家风格不变,清晰且笃定。
    共同体。编辑的人生标签多与研究、批评、判断、取舍相关,编辑的身份认同又与责任、担当、情怀、奉献、创新、持守相联,“编研一体”的成长模式给予了编辑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置身现场,能否拨开现代性的重重迷雾,从而追寻本真、坚守初心,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则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共同体意识与学术共同体建设问题。编辑出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有一套明确的制度与流程把控,同时需要团队的高效协作。编辑团队是彼此高度关联的命运共同体,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体意识营造至关重要。如果在编辑理念、期刊定位、责任担当、价值情怀等内核呈现上没有达成基本共识,便很难形成合力,向内突破。而在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职能,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式。《文艺论坛》改刊以来,把主动参与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学术共同体建设作为内嵌的理论自觉。由此,我们积极活跃在当代批评一线,不迷信名家、不怠慢新人,敏锐觉察到期刊存在的同质化问题,有意在栏目设置、主题策划、新人培养上探索自己的路。这条路,有编研“两条腿”的压力和挑战,有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荆棘丛生,还有无数期盼或观望的眼神。
    (作者夏义生系《文艺论坛》主编、佘晔系《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