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拥抱灵魂的金色梦乡


    

“以美文的形式抵达如此宏大深邃的主题,苏沧桑外,罕有人及。”十月文学奖授奖词如是评价浙江作家苏沧桑的文字。苏沧桑通过在文学创作中构建自己的话语习惯和讲述对象,使读者得以跟随她的步调,感受辽阔又有温度的大千世界。苏沧桑的文学创作以散文居多,散文集《风月无边》《纸上》《遇见树》等都是她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聚焦于日常生活中平淡又洋溢趣味的点滴日常,或着眼于一些独特的经历,或着眼于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论如何,她总是善于发现生活的闪光之处,看到人性的亮光,以真挚的文字营造出美好温暖的世界,轻轻拥抱读者的灵魂——这或许便是她的作品读起来上瘾的原因,《声音之茧》同样不例外。
    发现生活的闪光之处是敲开读者内心的窗子。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即使是相似的经历也一定会拥有不同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感受,在《声音之茧》中,作者苏沧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切入,将生活中的闪光之处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时,这部散文集的内容编排方式十分巧妙——它以“声音”为载体,以“海岛”为空间原点,以“四季”“节气”为时间节点,以“情感”为媒介,以“人生”为指向。也就是说,最大层面上,“声音”是散文集结构全篇的关键。苏沧桑试图将自然风物的声音与自己记忆深处刻骨铭心的声音片段相结合,将读者包裹在不同维度的声音织造的茧房之中,听到自己生命的回响,最后破茧成蝶,在彼岸与更好的自己相遇。《小暑·蓝色和声》写了作者故乡海岛最南端的一个地方——坎门,她用四个音色——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抒情女高音——让读者对这个默默无名的小岛有了印象。经历风雨而乐观开朗的艳华、希望在灯塔守护来往船只的二代气象人小华……“海岛的精神图谱由时光雕刻,刻刀是海风、海浪、笛鸣,时间和命运,以及每一个爱它的人”,乐音、哀音与自然之音共同构成穿透人心的力量,《声音之茧》因其而细腻动人。
    摄人心魄的灵性凝聚成点点灵性,温柔地包裹住每个人的灵魂。哲学性的感悟和个人的沉思共同作用,令《声音之茧》充满灵性,一些幽深的东西从文字中溢出,落在辽阔的现实世界里。一方面,苏沧桑的散文创作以细致的女性视角展开,她利用心灵书写的方式描摹与声音相关的情感,以文字传递自己的思考。《清明·黑沙滩》里,她回忆起与自己的姨婆相处的点点滴滴,也终于能够以成年人的眼光扫清自己身为孩童时的迷茫——“可后来我才知道,我与姨公姨婆黑沙滩注定只有一段暂时的情缘,因为,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回溯这段与黑沙滩、姨公姨婆的过往,作者开始思考命运、人生病痛,这恰到好处的哲思无疑碰触到了当下人们心灵的柔软之处。另一方面,《声音之茧》呈现出纯真向善的灵魂书写特征,释放着强有力的精神格局,理性精神、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思考、对现代精神的观察被引入写作,经过女性视角的“过滤”,她的哲思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意义。《秋分·向荒野》记录的内容与生态自然密切相关,分别是流沙、胡杨、魔域、野骆驼、鸥、天籁和鲸落,在如诗般的文字中,苏沧桑的思考显得克制又深邃,她牢记自己的领路人身份,尽量客观又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抛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只是隔着屏幕的观众吗?是大自然的主宰吗?不,如果长梦不醒,总有一天,我们就是那头幼鲸。”
    苏沧桑自己对创作的感悟是:“自己常常站着,笔下人物才能立起来;自己亲手触摸,作品才有温度。”她的散文创作正是她创作感悟的有效实践,不同阶段的创作实践都代表着她尝试突破界限的决心,《声音之茧》也不例外,透过一个文学织就的茧房,我们将重新聆听自己生命的回响。
    (《声音之茧》苏沧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