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徐剑报告文学《强国记》:思想者笔下的国之大者


    

这些年来,我一直用目光追赶着徐剑的足迹。他行走在“国之大者”的第一线,以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追逐着国家的潮流、时代的脉动,追逐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人与事。继《大国重器》《天晓1921》《经幡》《西藏妈妈》之后,这一次,他又同青年报告文学家李玉梅一道,从北京出发,一路向南,过黄河、湘江到珠江……随后捧出了书写中国知识产权的著作《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创新力的竞争,一个国家从大国到强国的崛起,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知识产权的运用与影响。今天的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当今之中国,飞天有神舟,潜海有蛟龙,追风有高铁,入地有盾构,大国重器推动了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的专利数量从2019年起,连续五年世界第一。值此之际,《强国记》着眼中国知识产权,以工业专利为核心,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艰辛历程;讴歌卓越工程师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在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的卓越成就,弘扬创新创造的强国力量。
    《强国记》的采访之路格外艰辛,跨越中国的三条大河——黄河、长江与珠江,从北京出发,先去黄河流经的河南郑州,再抵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再继续向南,到珠江流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徐剑、李玉梅在后记中写到,这样的采访经历是必然也是偶然,从世界诸国的崛起脉络来看,一个大国的崛起背后,无不濒临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中华亦然。天海一色,风起东方,却在自己的身后,奔流着。这些激情的表达,正是他呕心沥血后的真情流露。
    作者在聚焦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写作中,别具匠心地以黄河、长江、珠江为经,以多个获得中国专利金奖的典型案例为纬,从而织出了文学与科技交织的叙事网络,抒写了工程师群体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敬业奉献、严谨笃实、精益求精、臻于卓越、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的崇高追求和宝贵精神。
    《强国记》分为上中下三卷:黄河清、潇湘神、珠江风。上卷重点叙说陈昆鹏、李建斌等人发明“隧道盾构机”的艰辛历程;中卷分述中联重科的曾光和付玲发明“臂架振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系统以及工程机械”,三一重工易小刚等人发明“液压挖掘机”,株洲中车尚敬等人发明“动车组快速粘着控制方法”等三个专利个案;下卷呈现的是华为公司朱冲和杜维发明“无线中继设备”(全新路由器信号放大器),科大讯飞公司潘清华等人发明“语音识别方法及系统”,腾讯公司薛笛发明“腾讯云”即“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等四个专利个案。这八个专利金奖案,是新时代中国知识产权的急先锋,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先行者,是不折不扣的新时代“大国重器”“国之大者”,新时代中国由“大”到“强”的有力支撑。
    在这部作品中,徐剑、李玉梅举重若轻,独辟蹊径,他们没有机械地按时间大事记式地写作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而是巧妙利用世界一流的八大企业专利金奖获得者——中铁装备、中联重科、株洲中车、三一重工、科大讯飞、华为、腾讯、大亚湾核电站,以这些典型案例为散点,用他们的感人故事,以点带面,全景式地展现了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历程,成功塑造了许多令人敬佩的科学家、工程师形象:中国中铁高级专家李建斌研发盾构机,在59岁时履新转岗,再创科技生命第二春,他的一句话令人过目难忘:“晚起跑并不意味一直落后,输在起跑线上并不代表会输在终点线。中国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发展史是中国大型建设机械的缩影,无一例外都是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出口,从跟跑一流到领跑世界”;“灯塔工厂”中联重科总工程师付玲历经“砂砾”般磨炼,全情投身世界领先工程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在她的带领下,中联智慧产业城平均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8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 3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尽管无缘相见,作者仍出神入化地写出了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兼总工程师易小刚的神韵,他率领团队制造独具自主知识产权的长臂架泵车,打破洋品牌垄断,迎接“中国创造时代”;弱冠之年的华为新星、“华为wifi开拓者”朱冲入职6个月,解决了70多个产品关键问题,而立之年摘得中国专利金奖,他不是华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却是华为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腾讯“独行侠”薛笛凭一己之力研发“腾讯会议”,被联合国誉为“一项全新且创新的全球合作”。他的成长,基于腾讯公司创始人、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奠定的企业文化基础,当别人还在比拼谁的代码写得漂亮时,他更在意的是写出的程序被更多的人应用。“被更多的人应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腾讯文化的源代码,是腾讯文化的核心。这些人物身份年龄不同、个性经历各异,但胸怀报国之志、敢为人先攀高峰的信念与追求却惊人的一致;尽管作品对于这些人物的再现更多呈现为速写和特写式,但往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精气神和高光时刻,令人念念不忘、久久不能释怀。
    徐剑是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热烈奔放、敏感聪慧、爱憎分明,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便是他肩负的使命责任、追求的价值判断、写作的神圣态度、对人对物的庄重表达,所以才有了《大国重器》对中国火箭军筚路蓝缕发展历程的梳理;有了《天晓1921》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辛苦追寻;有了他先后入藏十八次,以《经幡》浓墨重彩写出对藏地的热爱、虔诚与信仰;有了他翔实叙写发生在西藏福利院中救助培养孤儿故事的《西藏妈妈》。徐剑着手的报告文学,都是题材宏大、价值重大、力量强大的作品。他的作品开篇便有大气象,随后大开大合,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徐剑是一名写作者,更是一位思想者,他不是简单地记录,同时他和弟子还写下了关于知识产权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思考,三篇“文化沉思”《强国行之黄河之水天上来》《强国行之正是湘江好风景》《强国行之珠江之水碧蒙蒙》,是作者边走边想的沉思录,这种夹叙夹议的写作风格在报告文学写作上可以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让作品更具有时代感、思想性、感染力、知识性,从而更能够打动读者。
    激情抒写中国专利故事的《强国记》,其用心用意远比字面上更加深刻深远。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的运动,其变革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工业化、世俗化、法治化、民主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绝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等诸多内容。从“大国”到“强国”的提升,根本是从数量向质量的提升、从效率向公平的提升、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提升、从经济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提升,是从器物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的提升。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转型潜能、创新力量、发愤图强,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作者在本书中心意切切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