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其他研究 >

以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带动全国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我们这次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创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探讨如何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剧节目,如何进一步推出精品力作,使国家艺术院团真正成为代表国家最高水准、肩负建设国家主流文化战略任务的专业艺术院团,充分发挥国家艺术院团在全国的导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促进和带动全国的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下面我着重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家艺术院团创作生产取得的成绩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国家艺术院团创作、演出、管理、发展等各方面的情况,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要求,按照艺术生产自身特有的艺术规律,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认识不足,吸取教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国家艺术院团在取得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一,多年来,国家艺术院团积累了一批艺术品质过硬、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创作剧目。
    在国家艺术院团的历史上,有可以称得上是光辉灿烂的艺术记录,如京剧《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红灯记》,歌剧《白毛女》、《原野》,话剧《抓壮丁》、《阿Q正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祝福》,民族舞剧《铜雀伎》、《宝莲灯》,儿童剧《马兰花》、《报童》,交响乐《嘎达梅林》,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音乐《春节序曲》、《春江花月夜》,以及许多著名的歌曲、舞蹈节目等。很多经典性艺术作品流传下来,成为我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精彩篇章。近年来,国家艺术院团也创作出一批有影响的新剧目,如京剧《文成公主》,话剧《生死场》,歌剧《杜十娘》,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南京1937》,儿童剧《小蝌蚪找妈妈》、《月光摇篮曲》、歌舞《秘境之旅》、《蔚蓝色的浪漫》、《四季情韵》等。这些优秀的保留剧目以及新创作剧目,既是国家艺术院团几代艺术家心血、智慧的结晶,也是国家艺术院团艺术品牌的标志和艺术水准的代表;既为新一代艺术人才的培养、发展提供了丰厚养料,更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丰美的精神食粮;既是国家艺术院团引领国内众多院团、实现自身带头作用的有力保证,更是奠定国家艺术院团“国家队”地位和作用的坚实基础。
    第二,集中了一批德艺双馨、蜚声全国的优秀艺术家。
    国家艺术院团的辉煌,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艺术家及优秀创作、表演人才,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在舞台表演艺术上耕耘不辍,才有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历史辉煌和创作业绩,也才有了当今深厚的艺术积累。在老一代的艺术家中,我们拥有很多艺术大家;在如今的国家艺术院团中,我们也同样拥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优秀表演人才和艺术创作人员,遍及京剧、话剧、音乐、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可谓群星灿烂。这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凭借独特的艺术创造力,成为国家艺术院团赖以奠定自身地位和艺术优势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艺术资源。
    第三,建立了有效的演出运营机制,优秀剧目的影响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兴起,以及国家财政对国家艺术院团演出扶持力度加大,国家艺术院团大力开拓演出市场,主动迎接市场挑战,在演出收入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艺术院团2005年演出总收入为八千万、2006年为一亿二千万、2007年为一亿五千万,2008年达到一亿七千万。呈现出连年递进式的良好增长趋势,四年内演出收入翻了一番。实践证明,国家艺术院团由于其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资源,对市场竞争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依靠有针对性的艺术创作、较高的艺术质量和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迅速将艺术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四年翻一番的快速发展势头,是国家艺术院团不懈努力、探索创新的见证。
    第四,发挥了国家艺术院团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示范作用。
    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艺术表演团体,国家艺术院团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显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慰问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演出、“三下乡”慰问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等一系列活动中,国家艺术院团充分调动广大艺术家的积极性,克服各种困难,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无私奉献的精神,奔赴灾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和关怀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丰美的精神食粮送到群众中去,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我特别认真地阅读了《中国文化报》发表的春节期间赴四川、甘肃、陕西地震灾区艺术家们每人一句的感言,这些感言都发自肺腑,情真意切,道出了演员们的心声,发出了人间最真最善最美的声音。我为此而感动、沉思了很久,我想,在国家有难、人民受灾的时候,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家们以高昂的热情,精彩的艺术,深厚的人文关怀,抚慰人们的心灵,激励重建家园的斗志,激发民族不屈的精神,做出了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贡献。
    第五,圆满完成了国家的各项重大演出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任务。
    国家艺术院团承担了中央和国家许多重要的演出任务,包括一些重要外事演出任务,充分彰显出国家艺术院团在体现国家文化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央的许多重要演出活动,比如国庆音乐会、新年京剧晚会、新年茶话会、春节团拜会、元宵文艺晚会等,还有一些随中央领导出访的外事演出任务,基本上是以国家艺术院团为班底。国家艺术院团每年都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重要演出任务,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这种评价既是对国家艺术院团艺术作品质量的认可,也是对国家艺术院团艺术人才水平的认可,更是对国家艺术院团展现国家文化形象能力的认可。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通过更加优异的艺术创作,不断向人民群众奉献优秀的精神食粮。
    二、国家艺术院团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结合近几年的情况,特别是从2008年国家艺术院团创作演出等各项工作的总结与分析中,我感到各院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更加清醒、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艺术院团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严峻挑战,特别是影响艺术创作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在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我归纳出几条国家艺术院团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这些问题和差距既有院团艺术生产本身的原因,也有多种社会的因素,还有行业发展和院团管理自身的问题。我在这里提出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
    第一,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与中央“两大一新”的要求有差距。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并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在艺术创作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从全国的艺术创作整体状况来看,各地都相继涌现出一批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也出现了泛娱乐化和庸俗、低俗、媚俗甚至恶俗的创作倾向,文艺创作漠视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民群众的自信、奋发、开拓、创新的气概和精神,忽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有些作品缺乏文化品位、精神品格和人文精神,既无思想深度,也缺乏对时代、生活和人的生动刻画。这些作品不能使人感受到思想的启示,感悟到时代的变迁,受到美好感情的浸染,也不能使人得到审美的感受。尽管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中还不明显,但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比之下,国家艺术院团近年来的艺术创作从题材上来看,还是以历史题材的剧目居多,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直面当代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还不多。说明我们的艺术创作和中央提出的要求,和时代与人民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并不是说历史题材就不能反映时代精神,好的历史题材照样可以观照现实生活,折射当代人的心灵,但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依然是最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现实题材的艺术作品。从总体上看,国家艺术院团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比较薄弱,这也成为国家艺术院团艺术创作的“软肋”。
    第二,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差距。
    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强国的兴起,必须有文化的兴盛,也应该有艺术的繁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形成强大的国际文化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的文化艺术还没有像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那样,取得相称的国际地位。虽然我们拥有悠久辉煌的文明史,但由于近现代的落后与列强的入侵,国家积贫积弱一百多年,导致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微弱。新中国成立后,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中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由于诸多历史和社会原因,我国文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摧残,文化发展步履蹒跚。直到今天,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数量有限,文化贸易交易量很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很弱,演出和艺术品只占有很少的国际市场份额。目前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如果我们的国家艺术院团不能以自身的艺术创造构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牌,以带动全国艺术院团艺术创作质量的提升,我们国家的舞台艺术产品就难以具有国际竞争力,舞台艺术产品“走出去”就很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面前就会打败仗,而且难免会沦落为发达国家的文化原料产地和文化产品销售地。因此,我们必须要锐意创新,立志创作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品牌性的文化产品,这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这也是国家艺术院团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艺术院团应该成为艺术创新、作品创作的“旗舰”。
    当然,我们国家也有一些很优秀的剧目在国外演出非常成功,像京剧的传统经典剧目、杂技节目等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广泛欢迎。还有一些近几年创作出的优秀剧目,在国外市场上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和影响。国家艺术院团也有一些品种和剧目在国外产生一定影响,如京剧、芭蕾、歌舞、交响乐、民乐等在许多国家的演出都产生很好的效益与影响。但总起来看,一是数量还很少,二是影响范围很有限,三是真正去作商演的还为数不多。目前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作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缺乏鲜明的中国文化魅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难以在国际舞台上产生重大影响。从国家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角度看,国家艺术院团在创作上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更大的努力。
    第三,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状况与自身的地位和职责要求有差距。
    众所周知,在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中,需要国家艺术院团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以引领整个艺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向着高远的目标发展,这是国家艺术院团的基本定位和根本要求。而体现这种作用的基本标志,一是精品力作,二是优秀人才。也就是说,国家艺术院团必须拥有真正的艺术精品力作,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和民族文化形象;必须拥有具有高水准、有影响的一大批艺术家和全国一流的艺术创作、演出、管理、经营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的发展正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樊篱,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的艺术院团破土而出,许多院团活力很强,许多剧种焕发出新的生机。社会上有人认为,目前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在某些方面不如一些地方院团,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剧种如京剧、话剧、歌剧、舞剧等。面对这样的质疑,国家艺术院团应该引起深刻的思考,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质疑,检验一下我们的艺术创作是否确实代表了国家水平,是否达到了目前本艺术门类、本行业的最高水准,我们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代表性、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从艺术人才聚集来看,国家艺术院团是否真正汇聚了最优秀的艺术人才?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是否能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出最优秀的艺术人才?
    第四,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与目前所拥有的人才资源、资金投入等条件不相称。
    从人才资源的角度看,目前国家艺术院团拥有许多地方院团无法比拟的人才优势,确实聚集了一大批最优秀的艺术人才,也是很多艺术人员向往的地方。人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应该能为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但是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年来,由于社会机制的变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才的有序和无序流动大大加快,据我了解,国家艺术院团的很多艺术人才加盟地方剧目或体制外团体和影视剧目创作,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是创作团队中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但是这其中许多人在国家艺术院团中却往往没有创作,没有作品,有的甚至很多年没有排过戏,没有上过台。这些优秀的艺术人才,没能为国家艺术院团奉献出自己的才能,创排出优秀的作品,也没能在国家艺术院团的舞台上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扭转和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此外,从国家财政投入的角度看,国家艺术院团近年来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从创作到演出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为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已经不那么囊中羞涩、捉襟见肘。但是相对于大多数条件并不如我们的地方院团而言,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却是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一些投入国家创作经费排出来的作品,演几场后就再不能演出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怎样扭转和改变这种状况?这同样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从整体上来说,与国家艺术院团的地位、功能、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条件相比,国家财政投入仍然偏低,文化部会与财政等部门协调,力争国家艺术院团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创作演出效益,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三、对国家艺术院团创作工作的要求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六十年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走过了一条繁荣发展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既有辉煌的成果,也有因曲折复杂的折腾造成的停滞和伤害。回顾革命文艺发展史,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性的论断,基本奠定了我国革命文艺发展方向的政治基础。几十年来,我们的文艺方针大体上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来制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曲折,我们在具体的文艺方针、文艺政策上也同样出现波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倡导“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但是,这个方针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的发展,文艺方针出现偏差。造成的结果是,我国的文艺事业在这一时期,虽确有一些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但总体而言,风格越来越单一,创作越来越公式化,作品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扼制。直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又从文艺战线上肇始,文艺事业受到极大的摧残,全国只剩下八个“样板戏”。整个文艺领域思想被禁锢,队伍被打散,创作被垄断,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历史性的转折,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同时,明确提出在文艺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这是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后,针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文艺方针上纠正过去的偏差所做出的全面的振聋发聩的号召,由此我们迎来了文艺发展的春天。此后,虽然在具体的政策上有过许多新的发展和调整,但作为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统领着文艺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
    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文艺工作,提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将先进文化建设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的高度来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艺事业,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党在新时期的文艺方针,全面准确把握“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深刻内涵及特定的要求。这些内涵和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是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人民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努力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要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真正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倡导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就是要鼓励创新,支持探索,宽容失败;就是要在艺术和学术问题上,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开展健康的、平等基础上的争鸣和文艺批评;就是在尊重差异中发展主流,在包容多样中确立主导;
    ——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同时,正确处理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民族化与国际化、主导性与多样化等各种关系,文艺创作的路子越走越宽;推动艺术创作生产全面地、协调地、可持续地发展。
    第二,不断推出优秀艺术作品,是国家艺术院团的中心任务。
    优秀文艺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明水平的集中反映,对全社会的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优秀作品也是国家艺术院团立身之本,生存之基,对国家艺术院团的发展举足轻重。创作属于时代、属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就思想性而言,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时代精神,赞颂真、善、美,体现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文化;就题材选择而言,应该有深沉的人文关怀,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注重现实题材的创作,积极反映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就艺术水平而言,应该大胆创新,不懈追求,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争取体现本艺术品种、本行业当前创作演出的最高水准。创作演出能够代表国家艺术形象、体现国家最高艺术水平、具有时代精神和正确导向的精品力作,是国家艺术院团肩负的职责和任务,也是国家艺术院团艺术生产的关键环节、重要基础。
    首先,国家艺术院团必须把创作精品力作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创作是艺术发展的源头,是艺术生产的中心环节。院团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抓好创作、推出精品力作始终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基础。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国家艺术院团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础和保证,是艺术人才锻炼成长的舞台,是国家艺术院团满足观众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是国家艺术院团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没有精品力作,国家艺术院团的地位就会受到质疑,对于院团领导而言,也有负于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因此,能否为创作推出优秀作品而竭诚努力,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从而促进推出优秀作品,应该成为考核国家艺术院团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重要工作指标。
    其次,国家艺术院团对于推出精品力作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创作推出与国家艺术院团地位和职责相称的精品力作,不能只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也需要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规划。要从院团的实际出发,根据创排剧目需要,创造必要条件,使艺术家们能够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特别是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之间,把握时代脉搏,体察人民愿望,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自觉到生活中激发灵感,采撷素材,获取营养;使艺术家们能够有机会对其他艺术门类和院团的作品进行观摩、交流;要组织和引导艺术家们努力学习、领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自己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正确把握当代生活的水平和能力;要有创作精品力作的雄心壮志,不能甘于平庸;要把压力转变为动力,用现实而又高远的目标来激励和激发艺术家们的创造活力、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和有效的办法为精品力作的生产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创作环境,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规划持续不懈地努力,扎实地推进,将各项工作切实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院团可以通过责任制、绩效考评等有效机制和制度,保证艺术生产符合艺术规律,最大限度地为艺术创作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第三,国家艺术院团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艺术生产决策机制。
    艺术生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特别是舞台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决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生产过程,要遵循艺术规律,服从艺术规律。一部艺术作品从创意的产生到排练演出,涉及许多因素和环节,是否投入艺术生产,应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包括题材的选择、艺术性的评估、营销推广的策划、演出市场的调研和预测等等。建立科学的创作决策体制和机制,对于艺术生产而言至关重要。
    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决策机制,首先,要有艺术决策机构,比如建立专家艺术委员会,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发挥专家在上演剧目选定及创作规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如建立艺术创作室,集中专业创作力量,或建立艺术工作室,对院团上演剧目进行加工修改等。当然,我们的很多院团领导本身就是专家和权威,甚至是行内的领军人物,对于院团的创作情况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对于艺术创作有发言权。但是,从艺术生产综合性的特点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出发,院团的建设和发展包括创作生产必须依靠健全的机制、完善的制度。院团对于艺术创作的决策要充分发挥艺术委员会和专家们的咨询、建议作用,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缺乏科学性。
    其次,在创作决策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程序必须引起特别重视,即要注重建立演出市场论证机制。要建立相应的演出市场机构,充分发挥艺术经营管理人员的作用,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效应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提出科学的市场预测和令人信服的各项预测数据,以期实现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避免出现决策的片面性和随意性,确保上演剧目成为“又叫好、又叫座”,具有持久演出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另外,在决定上演剧目的过程中,人才选择与使用也是关键的环节,要通过严格的机制选择最优秀、最适合的创作人员,包括演员的选择都应该按照剧目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选拔机制来确定,让排练和演出等方面都坚持依靠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让专业的更专业”,真正变成“强强联合”。这样机制下产生的剧目才会具有基本的艺术质量保障。现在社会上有所谓“潜规则”之说,在我们国家艺术院团,决不允许所谓“潜规则”横行,一定要抵制行业的不正之风,无论是在上演剧目选择,选人用人,还是进行市场营销,都要遵从艺术规律,遵从艺术道德,遵从市场法则;要尊重观众,尊重同行,也要自重。在这方面国家艺术院团也要成为全行业的表率。
    第四,国家艺术院团必须把艺术创新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艺术的生命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日新月异发展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文艺多元化发展的新态势,人们审美取向的新变化,都对文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创作的繁荣,关键在创新,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作品才有可能既蕴涵历史积淀的深厚文化精神和审美传统,又体现蓬勃充盈的时代精神和新颖鲜活的艺术面貌。我们要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正确把握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的内容、风格、流派以及文艺体裁、形式、表现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更多具有时代艺术风采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和时代的要求。
    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品种,既有我国传统艺术的经典和代表,也有近现代以来从国外引入的。对于外来艺术品种,如何使之“民族化”,在创作上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道路,是这类艺术品种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话剧进入中国百余年,在不断的革新和发展过程中,已经成功实现了“本土化”的艺术演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经典剧目,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同样,芭蕾舞的创作中也出现了像《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经典的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一段时期内,歌剧、交响乐的“中国化”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推出了一些好作品,但相比较而言,歌剧和交响乐在“中国化”道路上的脚步比较缓慢,特别是近年来在创作上明显出现不知所措、目标模糊的状况,这会影响到艺术创作的发展。当然,外来艺术品种民族化的探索,只是一个方面。尊重它原来的艺术特质和艺术呈现形态,以此追求世界一流的艺术水准,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所说的外来艺术品种的民族化探索,主要的还是强调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怎样去保持特定艺术品种的特质,并使之与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相结合,仍然是外来艺术品种生存、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大问题。在这方面,一定要克服绝对化、片面性。
    对于传统艺术品种而言,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努力追求和创造属于当代的艺术风格和流派。无论是被尊为“国粹”的京剧,还是具有深厚传统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要想得到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以京剧而言,正是由于梅兰芳的大胆革新才形成了梅派,而今梅派已经成为令人推崇和学习的典范。但是仅仅固守一招一式的传承,也不会再有超越梅兰芳的成就,只有继承梅兰芳的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峰。立足传统,创立当今时代新的艺术语言、艺术面貌,与时俱进、继承革新而不是抱残守缺、墨守陈规,努力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是传统艺术不断传承发展的根本途径。
    同时,艺术本体的创新也是推动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像杂技“肩上芭蕾”这一技巧的创新,直接催生了杂技剧《天鹅湖》的创作,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使杂技剧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为古老的杂技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局面。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新的艺术形式、艺术品种不断出现,艺术产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也更加丰富。这些都为院团艺术生产提供了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院团的艺术生产应该更加密切地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结合,不断拓展创新发展的空间。
    艺术创新的关键还在于奇妙的艺术想象力和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创造。艺术最需要想象力,平庸是艺术的大敌。具有想象力的独创的艺术形象,会永久地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具有典型性的是《梁祝》的“化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观众,也感动了许多国家的观众。当然,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家的灵感创造,是艺术最高境界的追求,因此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创造有利于艺术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条件和工作机制,鼓励原创,宽容失败,让艺术家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翱翔。
    第五,国家艺术院团要建立客观科学的创作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确定一部文艺作品水平和质量的标准,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文艺不同于体育项目,具有非常明确的硬性标准。跑百米只差0.01秒也有高下之分。艺术作品确实具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具有客观的、符合艺术规律的衡量与评价标准。首要的指标就是好看不好看,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这种直观的评价,虽然浅显,也许不能全部反映作品的深刻内涵,但这种直观的评价确是一部作品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和者盖寡的作品,虽然可能深刻,但也只能是小圈子里孤芳自赏的把玩。观众是文艺作品最终的服务对象,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将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在今天的社会状况和一般情况下,广大群众对于文艺作品的满意度和接受程度是与文艺作品的票房状况相联系的。一部艺术作品能够受到群众的欢迎,必然是又叫好又叫座的,必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一部作品和者寥寥,得不到观众的认可,没有好的演出市场,很难说是成功的精品力作。因此,演出场次是衡量艺术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检验一部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基本指标。从国家艺术院团近几年演出情况看,有的作品只演出几场或十多场,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之中,不重视作品的市场推广,仍然停留在“评奖是主要目的、领导是基本观众、仓库是最终归宿”的框框之中;另一种可能就是不善于经营销售,不会开发市场。货是好货,但打不开市场,知难而退,草草收兵。这种状况启发我们,在创作决策过程中,要有对市场和票房的预测和评估,要有开发、开拓市场的预案。只有达到基本的演出场次后,才能保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也才能产生一定规模的社会效益;也只有经过在舞台上的不断演出,一部艺术作品才能不断打磨和历练,加工提高,完成艺术的再度创作,从而开拓出更大的市场来,这也是艺术生产规律的自身要求。
    当然,由于艺术创作自身的特殊性,仅靠演出市场和演出场次的量化标准,并不能完全说明一部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对于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生产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也应该尊重和倾听来自专家和观众的最真实的声音。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文艺批评的良性机制,每一个院团都应该建立一个与批评家联系的渠道,采取一些特殊的联系方法,每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都要让批评家如影随形,都要让真挚、准确、友好、犀利的评论不时见诸报端,让批评家既成为诤友,也成为良师益友,让文艺评论成为改进和提高艺术作品的催化剂。决不能采取“为我所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艺评论,虽然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有时候听听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更有出息。
    另外,从艺术特殊规律来看,艺术的评价标准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标准,特别是作为欣赏主体的观众其审美标准也有一个不断变化、提高的过程,从不懂到喜欢,从欣赏到迷恋,从低层次到高素质,因此,国家艺术院团的作品还具有引导观众、提高观众的艰巨任务。而这样的作品其评价标准也自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应该说,树立客观、科学的艺术作品评价标准是对国家艺术院团创作生产的有力推动。今后,应该将评价标准与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投资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国家财政对创作演出的投资模式,更好地调动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生产积极性,通过绩效评估更大限度地提高国家财政投入的效益。
    第六,国家艺术院团要建立和完善优秀保留剧目上演制度。
    有没有保留剧目、有多少保留剧目,是衡量一个艺术院团实力的重要指标。保留剧目是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的磨砺、得到观众认可、能够代表艺术院团创作实力和最高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保留剧目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通常是著名艺术家和艺术院团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象征,也是艺术院团创作积累下的“品牌”。国家艺术院团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例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国家艺术院团演出的基本上都是各自经典的保留剧目,如京剧的不少经典传统剧目,歌剧《原野》、《卡门》,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等等,所到之处获得了大学生的热情欢迎。这些中外历史上的精品力作,经过时间和观众的检验,已经成为代表各个院团艺术创作最高水平的保留剧目,成为各个院团的品牌性剧目和宝贵资产,也是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显著标志。
    保留剧目无疑都是艺术院团创作生产的精品力作,而我们现在推出新创作的优秀作品,也要按照“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要求来努力,使之成为院团今后的保留剧目。因此,国家艺术院团既要重视新剧目的创作,也要注重保留剧目和资源的盘活,充分发挥保留剧目的品牌效益。建立和完善保留剧目上演制度,整合和挖掘剧目资源,有利于国家艺术院团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推动院团的建设和长足发展;建立和完善保留剧目上演制度,有利于国家艺术院团培养和推出优秀艺术人才,为人才的成长和锻炼提供良好的平台;建立和完善保留剧目上演制度,让优秀作品更多地为人民群众演出,不仅为国家艺术院团培养观众、赢得市场,也更加充分地展现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演出实力,提高国家艺术院团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因此,国家艺术院团要努力通过建立和完善保留剧目上演机制,让经典的优秀剧目尽可能多地与观众见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保留剧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认真研究,我们计划将定期举办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集中检阅国家艺术院团在剧目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展示国家艺术院团艺术队伍的精神面貌。具体方案艺术司正在制定之中。希望各院团认真筹备,把展演活动办成一个艺术品牌,成为衡量国家艺术院团艺术成果的重要舞台。
    第七,国家艺术院团推出精品力作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生产的本质特征是“艺术家充满激情和独特人生体验的、不可重复的个人独创,是艺术家本质力量的生动体现”。在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中,总是奔流着创作者自身的内在情感,是其内在生命的凝聚,是艺术家有意识地通过形象来实现的一种美的创造。
    文艺事业发展的历程,一再向我们证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受到保护,创作氛围宽松就会产生好作品;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受到打击和压制,没有创作的自由,文艺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从80年代初期实行的“承包制”到80年代后期实行的“双轨制”,从90年代中后期实行的“考评聘用制”,一直到近年来我们正在进行的部分院团“转企改制”改革,其实都是以破除阻碍艺术发展的体制、机制性束缚,解放艺术生产力、调动艺术人员积极性为目的,以期通过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值得借鉴。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道路,饱含着文化系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启迪。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没有止境,我们应当勇于面对改革,并且勇于探索,在不断深化改革中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有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问题上,中央的政策十分明确,对那些市场发育较成熟,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儿童剧等院团,尽快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对那些标志国家艺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特色,需要保护的艺术品种的院团,不实行转企,保留其事业体制,但院团内部要转换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三项改革,以激发活力。目前,国家艺术院团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在体制和机制上有一些经验值得总结,比如,有的院团在聘用制方面迈出的步子很大,实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全员聘用制;有的院团在劳动合同方面具有详细全面的内容,根据演出量确定劳务报酬等等。在邀请主要创作人员方面,也形成许多有效的科学的做法。但是,目前国家艺术院团依然存在不符合改革精神,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也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弊端和问题。这些弊端体现在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演出经营机制等方面,其中特别是在创作体制和机制方面,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国家艺术院团自身要求的艺术创作体制和机制。比如在创作机制上,要建立剧本稿酬制度,引导优秀编剧为国家艺术院团创作作品,改变目前剧作者流失的被动局面;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艺术创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并为艺术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营造出有利于艺术人才施展才华的环境,筑巢引凤,使他们以高昂的积极性全力以赴投入到创作和生产中来。再比如,要建立新创剧目的修改加工提高的机制,改变目前创作作品不再修改、难以提高的不利状态。舞台艺术的特征就是不断修改、加工提高,而目前的创作机制难以让导演、作曲、舞台美术等人员进行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的修改,往往是上演后再也没有修改加工的机会。
    同志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艺术院团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所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艺术院团作为艺术创作的“国家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我们团结一致,不断进取,努力创作演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精品力作,把最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将中国优秀作品推向国际文化市场,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家艺术院团的建设和发展会越来越好,国家艺术院团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艺术成就,国家艺术院团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更加壮丽。
    原载:《文艺研究》(京)2009年第10期第5-14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