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如何解读当代经济 文/郑渝川 写于19、20世纪的欧洲小说,无论是法国、英国、德国,还是俄罗斯的作品,在记述上流社会生活方式时,通常都会以闲暇为主题。在那个时代,富人有足够的休闲时段,自然也不缺打发时间的方式和金钱,而同期的白领上班族和最底层的散工劳工,却都必须承担繁重的工作。 但在而今的发达经济体(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发达大城市),情况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1965年,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往往更富有)比拥有高中学历的人享受的闲暇时光多一些,但到了2005年,前一群体每周休闲时间比后一群体少了8个小时。2013年公布的美国调查报告再次验证了变化数据。 一种解释是,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收入差距被不断拉大,这其中包括投资收入和劳动薪酬的差距。富人更有动力付出更多时间工作。全球著名的财经媒体《经济学人》在就此现象给予解读的评论《报酬与休闲时光:要想洒脱真不容易》文中就谈到,现代经济“赢者通吃”的本质可能会放大替代效应。不但是富豪可以凭借更高的资金规模获得更高回报,而且就业于大企业的工人的待遇往往也高于一般企业的员工。这些因素都驱动人们为了赚钱付出更多工作时间,相反,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大企业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却只能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肥皂剧上。 经济学家曾研究认为,收入增长与幸福感增加之间存在一个临界点,超出这个临界点不但不能继续增强幸福感,相反还会带来持续的倦怠。《经济学人》的评论认为,这一状况其实也早已经发生了大幅转变,在发达经济体,工作呈现出知识密集与依赖脑力的趋势,中上以上阶层能够通过创意型的工作获得极大乐趣;“休闲已不再是社会力量的象征,而是代表着无用与失业”。 20世纪90年代之后,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各产业都出现了激进的兼并浪潮——不仅产业内产能和市场份额的分散程度被大幅降低,而且还不断上演跨业扩张、鲸吞的好戏。这种现象也经常引发有关并购削弱产业竞争,加剧垄断的批评。《经济学人》针对此现象给出了深度评论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兼并浪潮之所以出现,重要原因是全球化程度加深,冲击了原先各自封闭的许多经济体,造成大量生产能力出现短期闲置;与之同时,一些落后经济体寻求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提升竞争力。 当然,企业热衷并购与商界和资本市场对规模效应的迷信也有关。《经济学人》曾刊发了评论指出,对于很多产业项目、企业而言,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比如建筑物高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成本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又如,多数企业合并项目,最终都以规模不经济收场。在《经济学人》刊发的另一篇题为《大企业与竞争:企业界的沙丁鱼现象》文中,更以翔实分析指出,包括酒店业、零售业在内,很多企业提高规模也无法激活所谓的地理集聚效应——很多时候,规模的扩大,跟道德风险有关,旨在变得“大得不能倒”,说白了就是有助于要挟所在国出台更加有利的救助、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