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民间文化研究 >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情感表达


    一、山歌旋律与客家方言的紧密结合
    民歌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是方言的艺术化,客家山歌所用的语言是客家方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山歌中的意味、情趣、音调、韵律都是以方言和旋律为载体而呈现给受众的,没有方言这个地域性和民系认同性极强的媒介,客家山歌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光芒。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情感表达依靠歌词与音乐的紧密结合,没有歌词的音乐是曲调,没有音乐的歌词也只能是诗词。清代王德晖、徐沅所著的《顾误录》中的:“曲有曲情,即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中为何如人,其词为何等语,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发于声…”,[1]说的是戏曲的词乐关系,在客家山歌中,正是歌词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使得人们知其言何物、表何情、传何意,加上客家音乐的特有装饰唱腔、拖腔等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客家山歌能够做到准确表达歌唱情感的目的。同时,传统客家山歌是即兴编曲、口头传唱的民歌,有很强的生活化、口语化、形象化的特点,把歌词准确无误,并与音乐的旋律音调紧密结合,才能形象生动并富有韵味和美感地把山歌所包含的情感传达出来,特别是在即兴对唱、尾驳尾、山歌擂台等场合中,就更能体现歌手出口成歌,准确、到位地咬字吐字和优美、生动地把握音乐的能力。
    在歌唱艺术中,歌词与音乐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语言的风格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中,客家方言以其绕韧回婉的声韵特征契合到客家山歌风格的总体音乐构造之中,影响着客家山歌音乐风格的形成,具有特定风格的客家山歌音乐同时又观照着客家方言,使客家方言以规范和美化的形式融入到客家山歌中。
    二、山歌旋律与劳动情景的巧妙融会
    客家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山间野外创作和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用来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歌唱景致、抒发情感的载体,在这种特定的演唱场合下,悠扬委婉的山歌旋律和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和谐统一,使歌声充满生活的情趣,达到声与景的巧妙融会。
    例如平远上屻山歌《上屻唔得慢慢摇》[2]从描写“上屻”即挑着担子上山的劳动场景描写起兴,引出没有我的“心肝”,我就到外面去流浪,表达出对情人的爱慕和期盼。在音乐上,使用的音符只有6 1 2三个音,节奏规整,几乎是一字一音,每一句的句末都用休止符,音乐戛然而止,仿佛是挑担“上屻”时,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
    客家山歌中大量的歌曲都以劳动场景、生活场面或山村景色言物起兴,进而到个人情感的抒发,有景有声,声与景巧妙融合于山歌之中。
    三、山歌情韵与客家风格的完美糅合
    歌唱通过人声演唱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歌唱者的内心情感。客家山歌产生于普通百姓的劳动生活,“天生”具有情感这一重要品质,当歌唱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与客家山歌“绕绕韧韧”的音乐韵律完美结合时,客家风格便与客家山歌的“情”与“韵”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演唱者质朴醇厚的情感内涵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人们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体验和品味着客家山歌的风格和情韵。
    许多山歌老艺人,善于将演唱的情感表达与粤东北客家风格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例如客家叠字山歌《有志唔怕叠叠山》,客家山歌大师周天和在演唱这首山歌时将“唔”(客家方言读音为“mun”,普通话读音为“wu”)字运用鼻腔的共鸣,直接从鼻腔中哼出来,并归韵到鼻腔,这首山歌每个“唔”字都落在重音上,在演唱的语气上强调了“唔怕”表达了不怕困难的意志,使得山歌的情韵与客家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系品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唔”字用普通话的“wu”音唱出来,就表达不出客家山歌特有的质朴醇厚的“客家格”了。
    四、结语
    词与乐的紧密结合、声与景的巧妙融会、情与韵的完美糅合共同形成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委婉细腻、质朴醇厚却又不失直白热辣的情感表达。悠扬委婉的客家山歌是客家男女在“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的劳动生活中,从肺腑流淌出来即兴吟唱的天籁之声。词与乐的紧密结合是客家山歌委婉细腻情感表达的基础;声与景的巧妙融会是客家山歌质朴醇厚情感表达的关键;情与韵的完美糅合是客家山歌直白热辣情感表达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王耀华.客家艺能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