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女性文学研究 >

从解读文本角色看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女性主义文学是指女性作家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 从广义上说,女性主义文学既指女性作家所创作的作品, 也可指表现女性题材的文学。
    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神话中。 作为远古之初人们试图解释自然以及最终征服自然的产物,神话同时也是特定社会现实的折射与反映。 根据希腊神话中的描述, 宙斯为惩罚偷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及接受天火的人类(男人),命众神造潘多拉并把她作为礼物送于人间。潘多拉打开盒子,导致战争、瘟疫和痛苦遍布人间。潘多拉可以说是一切人间祸害的根源。 西方文学的另一源头《圣经》则宣称,创造世界的上帝为男性,而上帝创造的亚当亦是男性, 上帝为给男人找个伴侣而造女人,亚当的妻子夏娃只不过是亚当一条肋骨的衍化物。 不论是为惩罚还是为陪伴, 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二者都传达出了女人是为男人而生、而存在的,男人是人类的中心,女人是附属于男人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权君临一切的信息。 除了这种魔鬼型的女性形象, 充斥在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就是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潘奈洛佩和《圣经》中的圣母玛丽亚为原型的天使型女性形象。 无论天使型还是魔鬼型,所有这些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艺术想象, 带有男性作家的主观印记,体现了在男性拥有话语权的父权制社会, 男性操纵整个语义系统和文化领域, 并根据自身性别的好恶标准来确立女性的社会价值, 要求与规约女性形象和道德规范的社会本质。
    西方女性文学起步于 17-18 世纪, 这一时期在英国出现了第一位职业女作家阿芙拉·贝恩。 作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最初硕果, 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也在这个时期出版了《为女权辩护》一书。 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废奴运动的影响下,在女性已经相继取得了选举权、财产权、离婚后孩子的监护权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之后, 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女性文学则产生于 19 世纪。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被伍尔夫称为英国最伟大的四位女作家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等人。 以《简.爱》为例,夏洛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完全不同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理想形象的简.爱。 在小说中, 她不再是“缄默的天使”, 简.爱发出了要求独立、自由、平等和尊严的呐喊——“你以为, 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 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么? 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 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 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 并不是通过习俗、 惯例, 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 ——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谈话; 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 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此外,文中也始终贯穿了对男女经济地位平等的追求。 在小说结尾处,夏洛蒂安排获取意外财富后的简·爱充满自信的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这种自信来自她心理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则来自于对财富的摄取。 由此可见,当时作者本人的理想是在经济平等下完美的爱情。 以《简.爱》为代表的许多女性文学作品塑造了平凡的、有血有肉的、富有女性特征的女性形象。 她们颠覆了父权制文化中男性作家笔下传统的女性形象, 否定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所作的善恶美丑的评判, 成为为自身独立和精神解放而抗争的新女性。 这些作品与形象体现了 19 世纪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她们的创作表现了女性体验以及她们对自身世界的认识与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简.爱》中仍有一个魔鬼型的“疯女人”形象——伯莎·梅森。 ”她实际上就是一个被男权社会压迫和扭曲了的颠覆型“疯女人”的形象。 伯莎放火将父权制象征的庄园焚毁, 在疯狂中实现了对于父权社会有力的还击。 这一形象也表达了女性意识鲜明的女作家们对男权中心文明的彻底反驳和颠覆。 然而,我们同时也能清楚地感受到 19 世纪女作家“在艺术上和生活中所受到的禁锢”。 她们在以男人为中心的房子里生活着, 其文学作品也同样受着传统父权制的艺术构筑的束缚。 因此,在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的困惑之中, 她们的作品中往往充斥着“疯狂的自我”以及“封闭和逃跑的形象”。 这种疯狂和堕落不是与生俱来的, 更不是偶然的, 而是对女作家们深层心理的隐喻, 是她们反叛的投射与“重像”。
    同时, 她们又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目光和审美意识来揭示和批判着身边的社会现实。 《玛丽·巴顿》是一部以女性形象命名、由女性作家创作的社会政治小说,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中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塑造了崭新的女性形象玛丽·巴顿。 为解救绞刑架下的恋人, 玛丽所表现出智慧与勇气, 以及她不畏强暴,敢于大胆向资产阶级法制斗争的精神,集中反映了一个成长中的普通工人女性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充分体现了这一女性形象所蕴涵的思想意义。 盖斯凯尔也以超越女性视野的政治激情,通过其女性独特的政治敏感和艺术功力,彻底摆脱了当时英国文坛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 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开创了新路, 更为女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争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还有另外一些女性作家则开始大胆地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女性的深层心理感受,如夏洛蒂·帕金斯·吉尔曼所著的揭示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的《黄色壁纸》等的作品则从更深层的意义上体现了与父权制格格不入的新女性意识。
    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兴起于美国,与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等政治风潮相伴而生。第二次女权运动秉承第一次的历史, 同时更超越了第一次女权运动,它将“政治”和“经济”延展至性、身体和情感的范畴,甚至一些曾被视为隐私的范畴,如家庭。 作为结果,第二阶段的西方女性文学与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紧密结合,在表现寻求个人归属、女性自我意识以及个人与国家、历史的关系等方面更加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更真实、细致地表现了女性从恋爱、婚姻到生儿育女的生活道路,以及现代社会新一代女性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西方女性文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女性独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那么第二阶段的西方女性文学则旨在于表现独立以后的女性所面对的种种问题。女性意识与男权文化的冲突以及两性关系是第二阶段西方女性文学的重要题材。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著作《自己的房间》、《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被评论界称为西蒙·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宣言《第二性》的姊妹篇。 莱辛小说的中心内容就是探索两性之间的关系。 在《金色笔记》中,男女主人公安娜与索尔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各自分裂迷乱的灵魂。 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女性对男性的彻底服从和依赖, 也不是女性为夺取权力的孤军奋战,而是互相的认同和启发。 小说结尾,安娜走出自己的精神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索尔的启示和引导。 正是安娜的自我反思和索尔对安娜的影响使得安娜的精神最终从分裂重归完整。 莱辛让作为自由女性的安娜最终的新生依托于男性的支撑。 莱辛安排这样一个非褒非贬的客观真实的结尾正是想暗示男女两性并非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由此可见, 第二阶段西方女性文学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对女性受歧视现象的批判或对女性性别特殊性的强调,而是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 分析了性属所造成的性格的差别。 在运动中女性作家们认识到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已制度化了的男尊女卑的文化, 因而应从改变根深蒂固的文化出发来改变现状。 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发展于 20 世纪 80-90 年代,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 超越男女性属(gender)差别。 女性作家们既反对对男性文学的模仿,也超越了对男性的对立, 她们更多地把自身的经验看作自主艺术的根源, 以建立真正的女性文学。
    20 世纪后期是多元文化既交汇又冲突的时代 。 由于女性作家对文化有着特殊的敏感, 因而更能深切地感受它的影响, 更能细致、深刻地以自身的文化经历和性别、种族身份来表达不同的女性经验。 她们的创作主题常常围绕种族及性别所属的边缘文化和边缘身份的失落感,以及性别、代沟、文化间的冲突展开。 多样性成为 80 年代和 90 年代女性创作的主题。 作为该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乔伊斯·卡罗·欧茨的作品表现出对当代妇女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她一改早期描绘女主人公试图在重重束缚中建立独立自我的努力的创作思路,在 80 年代发表的众多作品中,欧茨不是仅仅把女性放在性别关系中去刻画, 更是把她们置身于与自己的工作、抱负或者与历史的关系之中。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以浸透了深刻政治内容的传统书信文体形式, 刻画了一个受尽凌辱、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 同时也诠释了黑人妇女的文化传统。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书信成为女主人公西莉宣泄绝望情感的途径, 而上帝是她这些书信的唯一读者,但随着西莉自我意识的增强, 她的书信有了真正的读者,她也通过自己的行为真正站立了起来。 小说也同时也探讨了男人的成长与产生变化的可能。 辩证和兼容正成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态度。 正如肖华尔特叙述到的: 现在已经清楚,我们要求的是一种新的、普遍性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要把男人和女人的文学经验结合起来, 因而是在理解我们文学传统方面的一次全面的革命。 作家只有把男性和女性两股力量融洽地在精神上结合在一起, 才能毫无隔膜地把情感与思想传达得炉火纯青的完整。 ……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力量的人,往往首先是脱离了性别来看待他人本质的。 欣赏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无性的,否则只能是肤浅的。
    〔参 考 文 献〕
    〔1〕埃莱娜·肖瓦尔特.走向女权主义诗学〔C〕//.《新女权批评》及序言.纽约:潘修恩图书公司, 1985.
    〔2〕弗吉尼亚·伍尔芙.妇女与小说 〔C〕//.伍尔芙随笔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原载:《理论观察》201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