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儿童文学研究 >

谁在扼杀想象力


    孩子童年时期的想象力常会让大人惊讶:把柜子上的两个树节疤想象成熊猫的眼睛,和布娃娃说话,一同睡觉,把它们当成有生命的好朋友。我去幼儿园看过一些孩子的画,孩子们都爱把太阳画成一张笑脸,把房子画上翅膀在天空飞翔……看这样的画,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之余,更多的是感叹当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他们的想象力会随之渐失,到了成年,想象力也就不复存在。
    有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故事是说在某小学的美术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画太阳,当然是那种千篇一律的“红彤彤”才算完美。偏偏有一个孩子把那圆圈涂成了绿色,于是受到了老师的训斥。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天,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在家里发现了一个“O”的图案,他非常兴奋地告诉妈妈说:“妈妈,我认识这是字母O。”这位美国妈妈听了以后并未高兴地赞赏孩子,而是问他是怎么认识“O”的,孩子告诉妈妈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妈妈一怒之下将幼儿园及孩子的任课老师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由于老师过早的给孩子灌输了固定概念,剥夺了孩子想象的空间,使孩子的想象力过早地被抑制。结果法院判孩子的妈妈胜诉,而幼儿园的赔偿金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我也因此明白了中国人想象力贫乏的原因。这些被当成读书机器、考试机器的孩子们,在书海题山里的摸爬滚打已经麻木不仁,哪里还能感悟生命、亲近自然、喟叹人生呢?哪里还敢天马行空地去胡思乱想呢?牛顿如果出生今天的中国,苹果幸运地砸在他的头上,没准会挨父母骂:谁让你走路不小心呢?就拿朋友的一个孩子来说吧,童年阶段想象力相当丰富,上幼儿园时可以自己编故事,小学时就发了多篇童话习作。而现在到了中学,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写错一个字老师要求抄写150遍,考试不理想、拖欠作业或迟到等都要写检讨书,因此孩子现在对上语文课、写作文甚至产生了一种厌倦和恐惧心理。想想看,孩子成天纠结在培训班、作业本里,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工夫去想象呢?
    况且,当前的文化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确不容乐观。社会越来越商业化,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泛滥成灾,更有一些性感挑逗的广告画面充斥在电视、街头,由不得青少年想入非非,这种“被灌输”、“被污染”、“被教育”大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确实让人同情。有调查资料显示,某市有关部门对100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学生是在查看资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诱惑到色情网站上去。你能怪罪你的孩子没有免疫能力吗?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和5岁的孩子一起看电影,当看到亲吻的镜头时,孩子居然用手挡住爸爸的眼睛,要爸爸不看,他自己也害羞地转过头去。这位爸爸深有感触地说,色情文化或者类色情文化带来的影响,使幼儿的身心发展都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也难怪,中国人的父母都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的性启蒙和性教育一向是难于启齿的。
    凡是看过《猫和老鼠》和《阿凡达》的,从大人到孩子,很少有不喜欢的。我们无不感叹美国人惊人的想象力。就拿电影来说,外国人可以把假的拍成真的,比如《2012》,而中国人往往把最真实的东西拍得看上去好假。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除了资金投入的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想象的匮乏与无力。难怪有人说,中国人很像一个老人,美国人很像一个孩子,中国人做什么都很谨慎、全面、多虑、凝重,而美国人自我、任性、自由、率性。
    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家庭文化,都有必要反思是谁扼杀了今天孩子的想象力。我们的家庭、社会怎样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纯净的文化环境。没有健康文化的浸润,孩子是苍白无力的。不要让孩子失去浮想联翩,只有成长带来疼痛、困惑、压抑和迷茫。孩子是无辜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他有盛开的理由。歌德将想象力比喻为“人类进步的翅膀”。我想,当想象力被囚禁的时候,已不单是孩子们的悲哀,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了。我们的政府、学校、社会、企业、教育工作者、儿童文学家等等,给了孩子成长所需要的雨露里、空气中、阳光下多少健康的文化?是该为保护我们孩子们的想象力多去想一想了。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3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