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月饼趣话


    每一个农历的重要节日,都关联着一种特定的美食:大年初一的饺子,正月十五的汤圆,清明节的“寒食”,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每种美食或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或萦绕着一段古老传说,或牵系着一缕仙乐花香……
    月饼是献给月亮娘娘的礼物。记得孩提时代,每逢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儿当空之时,在那片清澈的银辉中,举行拜月仪式:将方桌或长桌置于月光下,摆上专门蒸好的大月饼,还要献上水果、鲜花等供品,燃上香烛,供奉一个时辰后,才能撤下,由家人一起享用。那时候,我最盼过中秋节,因为新麦子刚打下来,磨出的面粉细而精,蒸出的月饼特别好吃!瓜果也最齐全,有青海高原出产的花青、沙果、梨子、楸子等,也有新疆的哈密瓜、兰州的白兰瓜、陕西的石榴等。这些外地的特产平素很难买得到,只有中秋节才能饱尝一顿。
    瓜果虽然有限,但月饼可以连续吃几天,三亲六眷还要互相送月饼,那正是家庭主妇展示厨艺的最佳机会,都要精心制作,花样翻新,以期得到亲友的赞誉。记得我大姑做月饼的手艺最高明,做的过程也很繁琐:磨好的白面再用细箩箩过,和面要用花椒水,发面的时间要掌握好,碱面要揉匀,揉好的面团用擀杖擀开,撒上红曲、姜黄、香豆等天然食色,再一层层摞好,用力擀平团在一起,蒸出来的月饼五色斑斓,层次分明,煞是好看。大姑还有一手绝活,在月饼放进蒸笼前,贴上用各色彩面做的红花、绿叶、白兔、翠鸟等,蒸熟的月饼越发鲜美灵动,惹人喜爱。后来,我也学会了做花的技术,但未等我充分发挥才艺,1960年的饥馑降临了,别说做月饼,连白面馒头都难得一见,稀得照见人影的菜汤倒成了家常便饭。
    那年的中秋节,省城一位亲戚到我家做客,带来一包红糖花生馅的小月饼,这种机制的月饼远没有手工蒸的月饼新鲜,但在生活困难时期,成为稀罕之物,谁也舍不得吃,得保存下来当礼物。不久,一位老人病了,探望的差事落到我头上,我就带了这包月饼前往,在当时也算是一份厚礼。转眼之间,又到第二年中秋节,表姐来看望我母亲,也带来一包月饼,打开一看,原来是我送出去的那包,不知转了多少家,又转回“原窝”来了。包装纸已破损,馅儿也发霉了,那无疑是致癌的黄曲霉菌,幸亏都没舍得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结婚后,我把这个“月饼转回家”的故事讲给丈夫听,不料又引出他亲历的一段月饼趣闻:大学毕业第二年,他和同学小孙被派到民和县“整社”,离他俩教书的大学有300里之遥,当时交通不方便,半年未回学校。快到中秋节了,县上领导为照顾下乡的干部,发给每人半斤月饼票,他俩将票合在一起,买回一斤月饼(4个),考虑到房东老大娘待他俩不错,每天设法粗粮细做,让两个小伙子基本上吃饱了肚子。为了表示感谢,他俩分出两个月饼送给了房东。留下两个,先拿出一个想掰开,每人一半。可能是月饼里没有放油,存放时间又太久,硬得根本掰不开;又借来房东的菜刀,切了半天,仅仅划出一道白印子。小孙有点急了,一把抓起月饼,就往饭桌边上狠狠砸去,只听“梆”的一声,桌子被砸掉了一个角,月饼却完好无损……他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差点笑岔了气。
    这类有关月饼的趣事,早已湮灭在记忆深处了,现在旧话重提,年轻人肯定不会相信。如今的月饼外观越来越好看,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川味、广味、苏味应有尽有,价位从每个数元到每盒数百元不等,任凭选择。
    我曾买过各种馅的散装月饼,也曾吃过包装极其漂亮的高价月饼,但最让我向往的,还是故乡的蒸笼里蒸出的小麦面月饼,可惜山遥水远,无法再度品尝,何况,做月饼的手艺已经失传,如今的家庭主妇,都乐意到超市买成品月饼,谁还会做那种程序复杂、费时费力的手工月饼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