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儿童文学研究 >

“我不相信童年会消逝”


    在我们的想象里,美国是儿童的天堂,美国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玩耍,课外活动更是花样百出,迪斯尼乐园就在家门口,梦工厂为把孩子们的梦想制造成视觉的盛宴不遗余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美国,有一个名叫尼尔·波兹曼的人写了一本书——《童年的消逝》,断言美国文化敌视“童年”的概念,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波兹曼认为“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是由印刷术创造的。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印刷文字需要通过长久学习才能运用,这使识字的成人和不识字的儿童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成年人对儿童得以保有秘密和禁忌,于是“童年”就产生了。但是,当人类进入到电子媒介时代,在电子媒介面前,一切人都是平等的,“电子媒介完全不可能保留任何秘密”,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于“秘密”的界限消失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童年的消逝》自出版之后,便成了人们控诉电子媒介这个恶魔的有力武器。当人们谈到孩子的早熟、全民阅读水平的下降和精神生活的庸俗化、娱乐化时,《童年的消逝》都是有力的佐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电视、互联网、手机和电子游戏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的报道层出不穷,儿童的诸多现代病中又加了“网瘾”一项。对一些人来说,波兹曼的结论便有如“天启”,让他们对今天儿童的命运忧心忡忡。
    其实,波兹曼夸大了电子媒介对童年的负面影响,也夸大了印刷文化对童年的作用,这两者的夸大,使他将电子媒介看做洪水猛兽。但我认为童年是永恒的存在,不管有没有电子媒介和印刷文化,童年都是永在的。
    我同意波兹曼的说法——童年是被发现的,尤其印刷文化催生了童年的发现,因为印刷带来了文明的传播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就让人们有闲暇和能力关心儿童,从而带来了学校教育和对儿童时代的尊重。但在我看来,一旦童年被发现了,只要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社会文明不会再倒退回野蛮时代,童年就不会再消逝了。
    虽然我们人类对童年的发现是很晚近的事,但是童年的发现就跟我们发现了宇宙中地球是惟一绿色星球一样激动人心。自从发现了童年,人类才更人性化,更有智慧;自从发现了童年,人类才真正懂得爱——爱孩子,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的未来,保护孩子,就是保护人性的美好。
    当然电子媒介对童年是有伤害的。电子媒介对童年的伤害在《童年的消逝》中有充分的例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但我还是不相信电子媒介最终会把童年消灭掉。首先是因为电子媒介只不过是种技术工具而已。人类在自己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发明新的技术,改善和创造新的工具,这些工具的掌握与改进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创造了自身的文化。电子媒介给我们一个更公平、更开放、更民主和更自由的空间,它毫无疑问带来了浅薄和暴力,带来了色情与享乐主义,但它也让人的身心得到了更自由的释放与发展。而且,人类虽然存在被技术所异化的危险,但也正是在应对异化危险的过程中,人类得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工具与技术,以及规范对技术使用的环境。比如,电视节目的分级制,比如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限制等等就是证明。
    我不相信童年会消逝,还因为儿童本身既是一个社会的存在,也是一个生物的存在。儿童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有研究表明,人脑的芯片层要达到17岁才能完全完善。虽然我们不断看到早熟的孩子,但总的说来,儿童的心智发育、能力习得和他的年龄之间有一个特定的关系。而且,如果说印刷术发明所带来的知识体系和学校教育,让儿童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的话,即便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除非有一天,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像一个芯片一样预先植入婴儿的胚胎。但是,即便人类获得知识能如此便捷,儿童在知识的掌握上与成人没有区别,那么婴儿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依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即便从电视和网络上看了色情节目,他也只能模仿和游戏,因为真正的性成熟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生理年龄的。
    我不相信童年会消逝,更因为正如波兹曼自己所说,儿童自身就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儿童天生的幻想力,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儿童对于快乐的追求,儿童旺盛的精力,都是童年本身带来的。当我看到一个7岁的孩子在家里用彩条纸扎成一个漂亮的尾巴,用不干胶将尾巴粘在自己屁股上,蹲在墙角里“咯咯嗒、咯咯嗒”模仿母鸡孵小鸡的时候,我绝对相信童年不会消失。当一个10岁的女孩穿上妈妈的红色高跟鞋,涂上厚厚的口红和眼影, 扭着腰肢走来走去的时候,我依然相信童年不会消失。就像一个叫帕蒂的孩子写给波兹曼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不认为一个10岁的孩子看了成人节目,就不再是孩子了。”
    我相信童年不会消逝,还因为童年是人类自身存在的需要。波兹曼也说,“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所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忘却自己需要再生繁衍都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从我的理解来说,童年不只是我们人类的未来,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我们每一个人都来自童年,在我们生命每天的前行中,我们都会回望故乡。回望故乡成为了心灵的需要。作家和艺术家们正是透过时空的魔法,在回望童年中找到秘密花园的入口,尽情地玩着童年的游戏,而那些凝眸回望的瞬间,那些自由挥洒的游戏,便成为了人类的艺术。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一书虽然夸大了电子媒介对童年的不良影响,但这种夸大也引发我们思考电子媒介时代童年的位置和我们成年人的责任。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电子媒介时代,在商业文化的挤压下,孩子们的童年期越来越短暂了。如何保护童年的天真纯洁不受伤害,如何抵御电子媒介对童年带来的消极影响,正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0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