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读和写是教师成长的咖啡伴侣


    生活中,一些人钟爱咖啡,恋上咖啡入口时那沁人心脾的苦味及入喉时那醇香甘冽的微甜。其实读和写何尝不是如此:阅读要采撷书中思想精华,是参悟天地之苦;写作须追求行文的骨骼血脉,是谋篇遣词之苦。但匀速行进中缱绻了品读的愉悦,氤氲着写作的乐趣,恣意张扬挥洒与文字相处的别样气息。
    阅读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也会沉淀为一种素养,升华为一种视角的高度和宽度。夜静伏案,一卷在手,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人生的这种体悟,正如宋代程颐所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浸润在书香里,品读文字,虽吉光片羽,但雪泥鸿爪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伏笔”,或神秘而美妙的“线索”。看小说,丰富生命的阅历;读散文,品味人生的滋味;诵诗歌,感受世间的情怀。
    阅读是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力臻高格的追求。爱读、善思考,慢慢会走出狭隘和肤浅,变得内涵丰富,乐观进取。因读书而积淀的“魏晋遗风、唐宋风骨”,如影随形,若隐若现,抹不去,洗不净。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不再人云亦云,你有你的“筋骨”,心有戒、行有界,“唯心亨,行有尚”。
    阅读是为自己寻一处灵魂的栖息地,“取法乎上”的自我成全。阅读的广度,改变你生活的内涵;阅读的深度,决定你思想的高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悟性,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你愈来愈有“问题意识”,会很快甄别出哪些人是同根同源,哪些事同性同体。
    阅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让你慧眼明流,洞察人生。经典不是炒作,是经过历史沉淀淘洗后的精华。品读经典和品咖啡一样,吸的是一种幽香,品的是一种心智。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底气。陶醉于经典绝妙的文字中,你自然而然地“律己”而“恕人”。你会超越寻章摘句,去关注术的精深;会淡看情节的悬念和表达的匠心而侧重道的广博。
    阅读既是吸纳也是“牛嚼”,让新旧知识碰撞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你自己的养料。咀嚼文字的微言精义,“愈挖愈出,愈研愈精”。“我思故我在”。读书,不要仅仅满足于开卷有益,读书还须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撞和糅合,就只能存储在那里。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你有新的审美期待,较之于那些流光溢彩的美文,你会不自觉地倾向质朴平淡、直抵心底的真谛。
    读书是输入,一种继承;写作是输出,一种传播。以写之法去读,以读之法去写。写作能拓展我们的心灵疆界。经由自己的文字,我们可以从眼前的世界进入更多、更丰富的“可能的世界”。
    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阅读、思考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浮光掠影的。写作能让你静下心来,写作过程中你会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你会去反复推敲,反复思考,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写作的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众多名家出大作的经验证明:真正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没有贾岛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精神不行,没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磨砺精神不行,没有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不行。写着写着,你会发现你旁搜远绍的文字越来越简洁明了,钩玄猎秘的思路愈来愈通透畅融。
    好的文字是一种唤醒,是心性里淌出来的一泓清泉。当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之后,你会发现“写然后知不足”,由此激发你再阅读的渴求。
    写着写着,便写成一种习惯。你会拿捏写作的“思路”和“机关”。你知道哪里要泼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顿挫;哪里要流岚虹霓,小桥流水。你会记录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和无奈的苦涩,让“行走中的生命风景”加以定格。你会将点滴的生命记忆和工作感悟串联成思想的项链,去写青春年少的痴心谵语,去写人到中年的雍容淡雅。让心在一行行文字中跳舞,让情在一个个故事中荡漾。
    写着写着,竟写成一种自我。你的语言变得俊逸清新,你的眼睛灵动而毒辣,会“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月旦人物,裁量文章,不但能够一语传神,而且谑而不虐,饱含智慧与幽默。你有你的精识慧解,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甚至会对某个话题产生持久的关注与思考。穿梭在读、写、思之间,会不自觉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你的文字议论精当,斐然成章。
    石蕴玉而生辉,水藏珠而川媚,读和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自我补钙的同时,为孩子们源源不断输送最鲜活、最人文、最壮骨骼的营养提供了保障。读和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咖啡伴侣。
    (作者系湖北英山实验中学大别山区种子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2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