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古诗词》:“何人不起故园情”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02:01:07 中华读书报 陕庆 参加讨论
“何人不起故园情”——诗教在今天的兴发意义 翻开活字文化策划、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确如书中所选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况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免回想起自己初读每首诗时的年纪和心情,有些是父亲给我们买的《幼读古诗一百首》中的,有的是《千家诗》里的,有的是《唐诗三百首》里的,有的是语文课本以及语文课本附录中的。 几年前,为学前的外甥女选古诗词选本的时候,总不满装帧的五色炫目和拙劣的诗配画。现在不比我们小时候,得到一支彩笔都不太容易,我想让她多接触黑白、宁静的世界。这本书一身素净,注释简省,撷取徐冰《芥子园山水卷》配之。几点远帆,一行鸥鹭,半阙楼台,一丛秋苇。不是看图说话,以图解诗,而是两类符号,相互映衬。徐冰以今人怀抱回应古人,从清代的《芥子园画传》到《芥子园山水卷》,徐冰说,他是倒着来推演的,把古人的绘画字典重新放回到山水画卷中。徐冰理解“书画同源”,认为绘画与象形文字一样,都是通过对事物的概括、抽象得来的象征化和符号化,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系统化的符号是一整套设定,戏曲也是,跨马、行舟、喜、怒、哀、乐,跟认字一样,懂这套语言的,自然会心。因此,学书画,先临摹;学作诗,甚至学说话,先读诗、背诗。也许是传统的深厚,也许是出于对教育的理解,传统中国人的学习,并非是直接面对自然,而是对传统的不间断地、反复地学习。这是我们今天谈论“诗教”的最浅白的意义。 跟书画在现代以后被归于艺术一样,诗也得以脱离古代的政教秩序,获得了在语言、艺术中的经典地位。所以说,即使不提国学复兴,儒学立教,古诗词选本仍然是蒙学的必修课程,并且往往是自发的行为。 本书的选编者叶嘉莹先生自述一生历经苦难和不幸,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和平静。确实,古诗词中的山川宇宙,古往今来,喜怒哀乐,在我们幼年时曾引起我们无限心绪,很多时候痴人一样分担了古人的忧愁,而到我们真正遭遇人生苦难的时候,他们却接受了隐秘讯号一样,来到你的面前,和你握手,拥抱,促膝长谈。毛诗说“诗言志”,刘勰用“情文”来指一切诗文,情是天性、心志之外发,古诗词的世界便是古人心志不断持续、延展的相互感通,月映万川,山鸣谷应。这是诗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重意义。 “诗教”一说源远流长。“诗”为六艺之一,孔子所论诗教之“兴、观、群、怨”,旨趣宽广,几乎涵盖了个体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沟通方式,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合乎温柔敦厚的人伦之道。 而论及政教次序,孔子则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与礼、乐在整个教化系统中,先后有序,意义有别。《说文》:兴,起也。在政教次序中,诗教处于发端的位置,在这个发端的位置包含着对最后臻于完善的礼乐的趋向。汉代包咸从修身的角度解释兴,宋儒朱熹则着眼于《大学》八目的“正心诚意”来解释兴。朱子认为诗教能让学者兴起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更有学者从甲骨文“兴”字像众手托盘而起舞之形,阐释在上古祭祀中“兴”这一动作所象征的仪式的庄重性。诗所兴起、感发的不只是超越一时一地之功利的情怀、趣味,而是具有具体的伦理内涵。 说到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不说选家传统历来不只是简单的择取、辑录,而是自有一套主张,一番兴寄;迦陵选诗,也别有怀抱。有关对诗家喜好,篇幅比例,选诗特点已有评论在先,兹不赘言。单说本书从起首《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到末尾清人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无此声”,形成了隐约的叙事性——孩子打开的古诗词,也像是读一个完整、漫长的前朝故事。这未尝不似徐冰从《芥子园画传》到《芥子园山水卷》的自觉:倒着来推演,让一个个经典名篇在一起,讲一个故事。兴发不止,故事不完。(陕庆) 《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选编,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