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明四大奇书研究 >

三国智愚及其转化论


     矛盾的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能进到统一,是因事物的矛盾可以转化,而这种转化是在一定条件之下才发生。而其之所以能转化,是在其对立可以统一的基础上。智愚也如此。
     在这里,着重探讨的是智愚,及其在什么条件之下引起转化,并弄清楚智愚及其转化的原因及其规律,这对人们学智去愚很有启迪作用。
     《三国演义》有许多智愚及其转化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后天是决定性
     要探讨智愚在什么条件下转化,首先要探讨智愚从何产生,探讨智愚的转化才有着落点。
     智愚的产生,是先天?还是后天?这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而决定于后天的实践。
     所谓先天的,是指人的智愚素质是有所遗传。在世界上各种人种中,其历史都是很悠久的,但由于文化发展不同,其文明程度也就差异。如将文化先进的民族的成员与文化落后的民族成员相比,一般来说前者比后者的智商稍高些,这就足以证明。但先天素质的高低对智愚是非决定性的。如有不少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因他后天不努力,大了不佳;有的小时,未见有奇异,经后来奋斗而一举成名。
     一代奸雄曹操,其雄才大略,在三国时代无人能与之相比,但他并非一生来就有这种本事。曹操其人幼时较机灵,但开始领兵作战非其所长,如他与诸镇讨伐董卓,卓被迫迁都长安,他主张乘胜追击,诸镇畏缩不前,他凭一股勇气孤军奋勇前去。其实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结果被卓伏兵打得大败,操也被擒,如非曹洪拼死救出,操早就鸣呼哀哉了。可见那时操勇则勇矣,却缺谋略。吸取这次教训,操努力学习兵法,在军中手不释卷,加以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智谋出众,后经常打胜仗,成为卓越的军事家。刘备原来是个织席贩屡之徒,幼时又不好读书,只不过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后来与关张结义起兵,但长期寄人篱下,无立锥之地。在实战中,他懂得要与群雄逐鹿,想取胜就要收人心、有人才辅佐。因此,凡是违背人心的事,即使得利于一时也不干,故得人民拥护,但找不到大才辅佐。水镜先生说他迄今仍无所成是因没有大才辅佐,并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知“卧龙”就是孔明,便竭诚三顾草庐,恭请孔明下山。能信任和重用孔明,这是刘备最明智之处。也是他成事的本领。一个原无大本事的平民百姓经过实战锻炼,终于成为一代枭雄,称帝于西蜀。孙权此人,年青时恃勇好斗,他主管东吴后也如此。有一次,他被敌围困,如不是周泰拼死相救将被敌所杀。另一次,他亲身大战张辽,被张辽所迫,如无程普相救,几被张辽所擒。长史张■说:“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即使折将搴旗,威震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仰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孙权说:“从今改之。”吃一堑长一智,此后孙权拒敌,精心决策选将,委之重任,自己则在后方为援,安坐建业,听候捷报。由于他不是恃勇,而是以智决策和统卸将土,因此不犯其父兄恃勇、“轻而无备”致死的错误,继承和保卫了父兄所创建之业。
       客观抑或主观
     从客观实际出发,是能作出正确决策的根据;从主观空想出发,是作出错误决策的原因。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智谋之士,他们能作出正确决策,都是因其实事求是,即他们总是在对相关的事和人的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而后作出决策。孔明的“隆中策”就是这样提出的。这个“千古奇策”并非孔明空想出来的,而是他根据当时天下大势进行深刻研究得出的结论。孔明虽高卧隆中,但经常关心世事。由于荆州地处东西南北的交通枢扭,是各处消息汇集之点,孔明因此了解天下大势如指掌;又与学友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指点江山,议论是非,彼此集思广益,故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荀彧为曹操提出坚守官渡待敌变而击之的决策,也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作出的,也是操唯一可行的决策。当时曹操与袁绍正进行一场殊死战,以绍强操弱,操一退必为绍所乘。正因操坚持“坚守待变”,绍内部终于发生分裂,许攸来降而献烧鸟巢粮之计,打败了袁绍。郭嘉定冀州、辽东的“急之则合,缓之相图”这一奇策之能奏效,这是因他对袁谭与袁尚的矛盾、公孙康与袁尚、袁熙的矛盾有清楚而深刻的了解,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矛盾,郭嘉这计也就不可能实现;正因他们之间有矛盾,急攻之,为了共同的生存则联合抗敌;缓之,他们之间的矛盾必发作而互相攻杀。吕蒙能袭荆州,也因其对荆州的防务及关羽其人甚了解。故托病辞职,让未有远名的陆逊接其守陆口之任,以卑词傲关羽之志使其轻敌麻痹,因而偷袭得逞。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不是主观冒险,而是在知敌无备的情况下作出的明智决策。其行最险之计,实是行于最安全之地,故能偷渡成功,直捣成都,非常之计建了非常之功。孔明病逝五丈原后,其后继任者将琬、费祎鉴于蜀魏力量过于悬殊,坚持保境安民的政策,这也是从蜀国当时实际情况决定的,不失为明智的决策。
     不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凭自己的主观作出想当然的决策,即使他曾是智者,他的决策也必然是错误的。马谡就是这种典型的人物。他向孔明献“攻心为上”以服南人和以离间计使魏主废司马昭,这说明他是有才智的;及守街亭不是从其地实际及来敌情况出发,而是死啃兵书的片言只字,什么“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坚持守孤山,放弃当道,结果正如其副将王平所说,魏军一断其汲水道,军中大乱而被打败。魏司徒王朗自恃其学富五车,“德高望重”,要想说孔明而对孔明毫不了解,竟想用“一席语”说这智忠绝人的孔明归降,这等于异想天开,结果反被孔明骂死,这是活该。夏侯懋只不过是个花花公子,只读过几本兵书,却无实战经验,他不自量力,竟然要求领兵拒蜀,夸口要擒孔明这个天下奇才,其丧师辱国是必然的了。
       兼听还是偏听
     兼听还是偏听,对于决策的正确或错误有重要的关系。曹操由于能兼听,决策就正确,故常打胜仗;袁绍则因偏听独断独行,致作出错误决策而被打败。
     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不独断独行,大事都与群下商议,听取各方意见而后定;也因其兼听,集众智成大智,故其有雄才大略。操原只有兖州一地作为根据地,拟起兵攻徐州刘备,而这时在其近邻的吕布却虎视耽耽地瞪着兖州,待他一出就要袭取之,所以荀彧向他指出这一点,劝他勿出兵,先“深根固本”而后图天下。操从之,巩固兖州后进而据有山东全境,力量日强,后才能有力量移驾幸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守官渡因粮尽拟撤退,为此他先后征求贾翊、荀彧等人的意见,这些谋士认为退必为绍军所乘,主张坚守待变,操认为他们说得有理,便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终于打败袁绍。曹操知道个人所知有限,要能集思才能广益,这样自己就能看得全面,作出的决策就正确。因此他深知自己能正确决策以取胜非只靠一己的智力,故每次取胜不独占其功,如他以计打败马超后,众称他“神谋”,操说:“亦赖汝众文武之力”。便重赏诸军。操定并州后,决定西击乌桓,曹洪等认为远征沙漠将有被刘备、刘表袭许都的危险,因而谏勿远征。操纳郭嘉的“刘表坐谈之客计不及此”的意见,便决计远征。操得胜归来却重赏曹洪等,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全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操远征得胜而赏前反对远征者,是要他们“后勿难言”,即鼓励众人提意见。正因操兼听,不究人说是否正确,而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故群下多献其智,其决策也就少错,这就是操能有雄才大略的原因。
     袁绍就恰恰相反,他不兼听而是偏听,故其决策多错误。袁绍进军官渡,田丰认为连年穷兵民苦非出战时机,谏其勿战,他却听逢纪谗言将田丰关进监狱,后兵败因羞见田丰而将之杀了。诅授分析曹、袁两军优劣,指出敌兵精而粮少利于急战,我兵众而粮多利于缓战,他却听审配、逢纪等急战之议,认为授阻其军心而将之囚于军中。许攸向他建议趁操粮尽“两路击之”,适他接审配来书说攸贪污,还未落实而联系到攸与操有旧必贪其财而来作奸细,不纳其计而将之逐出。攸便向操献烧鸟巢粮之计,操从之,打败了袁绍。绍之偏听,是因其人多疑忌,凡其疑的人虽有好计也不纳,而对其相信的人,即使出错误主意也偏听之。这就是袁绍致败之由。
     曹操知兼听之益,为鼓励谏者,谏者虽说得不对也赏之;袁绍不懂此而偏听,谏者虽说得对,且事实证明其错了,却杀谏者。这实是阻人谏己。相比之下,可见操之智,更显得绍之愚。
       决于一念之间
     人的智愚往往决定于一念之间,故人们作出决策前要谨慎。而一念之差,又是极复杂的,或因骄傲,或因私欲膨胀,或因某种情绪激动而不能控制,都会轻举妄动,作出愚蠢的决策。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南征迫降荆州刘琮,于是志满意得,目空一切,以为天下在反常之间可得,其骄傲情绪剧增。他本是见才即爱,这时却看不起张松,张松本想献西蜀给他,如得蜀,操得天下不在话下:因他以貌取人,对松不礼遇,语言稍有冲突,便令乱棒将张松打出,松甚恨之。张松对于操本是个有用的人才,却因此而转事刘备,刘备因得松献取蜀之计,故能取蜀奠下了蜀与魏吴三国鼎足之基。曹操逐张松,使垂手可得的西蜀失掉了,实是愚蠢的行动。曹操赤壁之败,也与其骄傲自满有关,看他横槊赋诗那副傲态便足以说明。他决事轻率,想当然,已没有昔日兼听纳谏的容量;骄傲使其失去了雄才大略,因而受到孔明、周瑜的一次又一次的愚弄,老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以失败告终。骄傲,使曹操从其巅峰上跌落下来,从此,不再有昔日的雄姿,他的智慧也暗淡少光,只能局促于北方,想要统一天下已力不从心了。
     袁术发皇帝狂,他志大才疏,因为此权欲所牵引,弄得头脑发昏,尽管群下不支持,也不得人心、军心,竟自立为帝。他当皇帝是为享乐,于是更奢淫放肆,尽情压榨人民,因而失尽人心;袁术不得人心,哪能与群雄逐鹿,其所盘据的淮南,是别人吞兼的对象,其灭亡是必然的。袁术自立为帝实是自掘坟墓的愚蠢之举。
     钟会原是个智谋之士,曾被司马昭称为“吾之子房”。可是,蜀灭后,想割据自立。权欲像白内障遮住了他的眼光,使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对自己的力量作了错误的估计。其实,司马昭因其人“志大心高”,早就防他谋反。结果是聪明人做了蠢事,自取灭亡。
     曹髦不甘当傀儡受屈辱,其志可嘉,但出于一时的激情,便率身边数百侍从去讨伐司马昭。盲动人做蠢事,无异以蛋击石。可见这时曹氏后代连有点能耐的人也没有了。
       不能绝对界定
     智愚不能绝对界定,即智者永远做智事,愚者永远做愚事。俗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是有道理的。
     有些人虽英雄冠世,因一时思虑不周而有失。绝代奸雄曹操,他早疑司马懿其人,认为他有“鹰视狼顾相,不可委以兵权。”由于司马懿勤于政事,又竭智尽力,终为曹操所重用,结果端曹氏基业的正是此人。这是因曹操为司马懿的韬晦之计所愚。关羽武略超群,围樊城,以水淹七军,降于禁擒庞统,威震华夏。因被吕蒙、陆逊所愚弄而麻痹,致失了荆州,命也送了。孙策开拓江东,其智勇慑服江南,由于他轻而无备,被刺客所杀。
     而有的虽曾做蠢事或坏事,一旦接受教训或改恶从善,成为智勇双全之士,建了出于人们意料外的功勋。张飞酒醉失徐州,也因此莽张飞之名闻天下。他接受些教训,利用其粗莽以示形,打败魏名将张郃;并以真假两张飞作为“奇正”擒严颜而降之,莽张飞变成智张飞。吕蒙原是个不学而粗鲁的勇夫,后笃志读书,智谋大进,其谲郝普、擒关羽,显示他非凡的才智。甘宁是个劫江贼,后改恶从善,攻读书史,成为一个有智计的猛将。
     因此,是智是愚,是在人为而已。
       智是取胜之道
     总上所论,可以得出结论是:智愚是可以转化的,而这种转化是与人们的思想方法、纳言情况、态度作风以至一念之间,都大有关系。如决策从实际出发、善于兼听纳谏、态度谦虚谨慎,等等,都是明智之士所为,也是其决策正确取胜之由,决策从主观空想出发、偏听独断独行、骄傲盲目自满,是决策错误致败之因。因此,要学智去愚,必须经常将这些经验教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在竞争中,智者胜,这已是一条千古不移的铁规律。要想在当今激烈而广泛的竞争中取胜,智慧更为重要。我们从《三国演义》智愚转化中,可见是智是愚都是人自为之,如能借鉴其智愚转化的经验教训,可以学智去愚而成智者。《三国演义》的智愚及其转化的种种史实,对于想在当今竞争取胜的人们,显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原载:《海南师院学报》1994/04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