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明四大奇书研究 >

再证《古本水浒》后50回非施耐庵所作 ——前70回与后50回用语调查


      
     198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本水浒传》、199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古本水浒》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古本水浒传》,均为梅寄鹤所发现的江阴梅氏手抄藏本之翻印本,即上海中西书局1933年出版的附有梅寄鹤之《〈古本水浒〉序》之翻版。梅氏当年即指称该书后50回为施耐庵之续作。河北版之《古本水浒传》附有蒋祖纲先生之“前言”、民族大学出版社版又载有蒋祖纲之《新版前言》,均一再强调“《古本》(语言)前后高度的统一”,从而证明前后出自一人之手,即后50回也是施耐庵氏之作。
     1933年中西书局出此书时因印刷数量极少,又未作宣传,故鲜为人知。1985年,该书再版后,王利器、李思明、宣啸东等先生均撰文探讨了关于此书的作者问题(注:王利器:《斥〈古本水浒传〉》,见《光明日报》1986年9月23日、10月7日;李思明:《通过语言比较来看〈古本水浒传〉的作者》,《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宣啸东:《从语言上看〈古本水浒传〉非梅寄鹤伪作》,《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3 期。)。李思明、宣啸东、蒋祖纲等人都是从语言角度进行探讨的(注:蒋祖纲:《从语言看梅本〈水浒〉决非现代人伪作》,《耐庵学刊》第5集。),特别是李、宣两文, 更是用确凿的语言事实证明了“古本”既非“当代人的伪造”,也非施耐庵氏本人的续作。然而至到1996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仍径署名为“施耐庵著”。本人于1997年购得一本,阅读之后,觉得前后用语明显不同,因而对几家出版社的做法不敢苟同,故将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供学界同仁参考。
     除了参考王、李、宣、蒋四先生的研究成果外,本人数遍细读原著并详作记录,在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基础上,又在电脑上利用《古典文学宝库》光盘的检索功能进行了穷尽调查(注:光盘虽未明确交代,但据本人仔细对照,发现它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百回本《水浒传》,就是“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末年杭州容与堂刻本(见其“校点说明”)”制作的。),从而得出了很多准确的数据,以之比较前70回与后50回用语之差异。
     现将所发现的前70回与后50回用词及句式等差异情况列举如下:
         (一)有些词语只出现在后50回,而前70回未见出现
       1.好容易
     (1)府尹吓得神魂出舍,手足无措,连呼备马。左右带过马匹,好容易爬上了马。(80回)
     (2)还亏这两位街坊尽心竭力,替他奔走探听, 好容易探明下落。(94回)
     (3)俺死命抵拒,好容易将官兵打退。(101回)
     (4)燕青不离左右,昼夜伏侍,好容易把病魔打退。(104回)
     (5)闻达好容易按下怒气。(107回)
     上列各例说明“好容易”实际是“很不容易”、“费了很大的劲”的意思。后50回中一共出现20次,而在前70回中,却一次也没出现过。
       2.清楚
     (1)奴说叔叔睡在厨下,听清楚也么?(72回)
     (2)花荣窥得清楚,按下长枪,对准纪安邦放一箭去。(1104)
     后50回共出现“清楚”23处,但是在前70回中却一次也没出现!需要表示“看得清”的地方,都说成“亲”或“亲切”(或者用别的说法)。请注意比较上下例(2):
     (1)被武行者转过身来,看得亲切,只一戒刀, 那先生的头滚落在一边。(31回)
     (2)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一箭射去。(同上)
     对于听,则说成“听得”、“不听得”:“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10回)
     有意思的是,后50回无“亲切”,却出现了5 次“清切”(也请注意比较上下例(2):
     (1)李俊在船上看得清切。(93回)
     (2)花荣拈弓搭箭,窥得清切。(110回)
     前70回作“亲切”,后50回却一律作“清切”,恐怕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3.为了
     (1)史进……身边只有几文铜钱,银子都放在包裹里, 为了昨夜那事,失得精光。(73回)
     (2)刁椿为了卖鱼之故,渐和那牙子相熟。(94回)
       4.为的
     (1)不是俺有心瞒你,为的是你性子不好,恐怕再出乱子。 (97回)
     (2)为的洒家做了强盗,好烦忙,不曾去五台山一次, 不知师父如今好否?(119回)
     而在前70回里“为了”、“为的”的说法却一次也没出现过,表示原因一般用“为因”、“因为”、“只因”(偶尔也单用“为”或“因”)等几种说法,例多不烦赘举。
       5.多分
     (1)多分有意,只待你下手便好。(79回)
     (2)我想他定为林冲身上而起,如今多分赶往东京。(82回)
     “多分”是表示“多半”、“极可能”意思的副词。晚明浙江戏曲家叶宪成之传奇《鸾鎞记》中也有“多分”用例:“多分是路近蓝桥有个云英也,勾引裴航得遇仙。”前70回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有“多敢”、“多定”、“多是”、“都管”、“多管”诸种而从未见“多分”。后50回则用了8次“多分”(前70回一次不见),也用了4次“多管”,前70回中的其它用法却也一例未见。
       6.打量
     (1)燕青暗自打量。(72回)
     (2)道士……把史进打量了好半晌。(73回)
     “打量”一词,后50回出现9例,前70回一例不见。
         (二)有些更接近后代说法的词语在前70回未出现而在后50回偶现
       1.多么——出现3次
     (1)多么脱辣干脆。(74回)
     (2)俺的师父,智真长老……多么好相待。(119回)
       2.可是——出现4次
     (1)韦豹十分羞忿,屡欲上前厮杀,可是顾及大守性命, 又不能行强。(86回)
     (2)俺因师父师兄被人害死,常想报仇,可是独力难支。(91 回)
       3.但是——出现3次
     (1)总管话虽不差,但是高衙内死于非命,太守又落强人手中,死亦无补于事。(86回)
     这种几乎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转折关联词“可是”、“但是”在前70回中均一例未见! 王力先生在其《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89 年版147页)中也指出:“有人从《水浒传》找出二百多个‘但’字, 没有一个是当连词‘但’字讲的。直到《红楼梦》时代(十八世纪)才有连词‘但’字出现”。
       4.也得——出现3次
     (1)如此也得。赵二你真好,不枉人家都称你能干。(83回)
       5.脸水——出现1次
     (1)次日,天亮起身,待打过脸水,吃过点膳,便向史进说知。(72回)
     而在前70回中都是称作“面汤”的:(1)薛霸起来烧了面汤, 安排打火做饭吃。(8回)(2)天明起来……只见夜来那个人提着桶面汤进来,教武松洗了面。(28回)(3)女使……捧面汤上去, 徐宁洗漱了。(56回)
       6.收科——出现1次
     (1)白费如许手脚,硬生生弄了到手,落得如此收科。(80回)
       7.漏夜——出现2次
     (1)宋江便说明情由,教他漏夜下山,立等回报。(95回)
     而前70回却是说成“连夜”:“宋江自连夜挨去,不在话下。”(32回)
     “多么”、“可是”、“但是”等说法显然更接近现代汉语,它们在后50回中虽然偶现却并非偶然,它正说明了近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直接的源头,同时也暗示后50回显然比前70回晚出,而不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也得”是“也可以”、“也行”的意思,“收科”是“收场”、“下场”的意思,“漏夜”是“连夜”的意思。这些词语在普通话里现在已不常见,但在保存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词汇较多的方言里却仍然用得很普遍。笔者正生活在粤方言区,这些词语几乎随时能听到。笔者手中的《广东话词典》、《香港话词典》也都收有这几个词条。
         (三)有些说法后50回大量出现,而前70回极少出现
       1.刚
     (1)告头目,天明远哩,此时刚打三更。(74回)
     (2)府尹惊魂刚定,猛听得城外大炮震天。(80回)
     这种用法的“刚”在前70回中仅出现1次, 即“刚说扈家庄有这个女将,好生了得。”(47回)在前70回中,更多时候是用“方”、“正”、“甫”等来表示。
       2.登时
     前70回中仅出现2次:
     (1)那大虫退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 登时间死在岩下。(42回)
     (2)有分教:三千军马登时破,一个英雄指日降。(55回)
     但在后50回中却大量涌现,总共出现了31次!这算得上是个惊人的数字。
         (四)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前后意义不一致
     最明显的是“惭愧”一词,它在前70回共出现6次, 都是“侥幸”的意思:
     (1)那蛇看了洪太尉一回,望山下一溜,却早不见了。 太尉方才爬得起来,说道:“惭愧!惊杀下官!”(楔子)
     (2)惭愧!好几日没买卖!今日天送这三头行货来与我!(35 回)
     (3)解开文书袋来,看了差批,众人只叫得“惭愧。 ”那大汉便道:“天使令我今日上岭来!早是不曾动手!争些儿误了我哥哥性命!”(同上)
     (4)宋江道:“惭愧!正是好人相逢,恶人远离, 且得脱了这场灾难!”(36回)
     (5)宋江在神厨里,口称惭愧,道:“虽不被这厮们拿了, 却怎能够出村口去?”(41回)
     (6)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授与我三卷天书, 又救了我性命!(41回)
     但在后50回中,“惭愧”有了另外的用法——的确表示“羞愧”:
     (1)因此事出两难,把大仇搁起,延挨到近一年, 想想实在惭愧!(91回)
     (2)宋江道:“惭愧!俺受了人家算计。”(103回)
     当然,“惭愧”也有保持前70回用法的唯一例子:“李俊……叫声:‘惭愧!张二哥,和你厮打的此人非别,正是杀死俺叔父的仇人。’”(92回)
     其余表示“侥幸”意义的“惭愧”用法都改用了“徼幸”:
     (1)卢俊义叫一声:“徼幸。”便与林冲、 史进各按兵器冲出林子。(74回)
     (2)燕青叫声:“徼幸!”(85回)
     蒋祖纲先生认为,这些地方原本也应是“惭愧”的,它们的出现,说明本书有被“手抄者明显修改的痕迹”(注:蒋祖纲:《〈古本水浒传〉新版前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但能否换个角度认识,即:或许后50回时期(或者说后50回之作者)习惯说成“徼幸”,而唯一一例“惭愧”倒是沿用前人的用法呢?
         (五)有些词语的写法前后明显不一致
     例如“蹊跷”一词,在前70回中共出现12次,全部写作“跷蹊”,但在后50回所出现的6次,却全部写成“蹊跷” (注:光明日报出版社之《古本水浒》在前70回中出现“蹊跷”3次, 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本和河北人民出版社本在这3处均仍作“跷蹊”, 另查容与堂本及贯华堂本也均仍作“跷蹊”,故光明日报本可能有误。)!“尴尬”在近代汉语时期都表“可疑”的意思,而且又可写作“不尴尬”(其中的“不”已虚化),意义仍同“尴尬”。在前70回中,出现“尴尬”3次, “不尴尬”2次;然而在后50回中,却只出现“不尴尬”这一种形式,共4次。
         (六)叠音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者比例大异
     《水浒》一书中大量出现叠音词语,经穷尽式调查,前70回中出现的ABB式词语有以下32个(后面数字表示出现次数):
     大剌剌4 滴溜溜2 勃喇喇1 刮剌剌1 泼喇喇3 青郁郁1 一处处2 焰腾腾1
     光挞挞1 肥耷耷1 笑欣欣1 圆彪彪1 恼忿忿1 怒忿忿1 乱滚滚1 涎瞪瞪1
     血渌渌1 骨渌渌1 烟煨煨1 混漉漉1 火拉拉1 绿茸茸1 明晃晃10 乱纷纷1
     笑迷迷1 黑凛凛2 眼睁睁2 静荡荡2 赤条条14 静悄悄2  火杂杂2 凛巍巍1
     后50回中出现的ABB式词语有以下26个:
     麻辣辣1 硬生生2 直僵僵1 索落落1 战兢兢5 急忙忙1 兴匆匆1 赤剌剌1
     笑盈盈1 烈烘烘1 懒洋洋2 恶狠狠1 孤零零1 气吁吁2 醉醺醺1 白茫茫1
     好端端2 热腾腾1 文绉绉1 黑凛凛2 眼睁睁1 静荡荡2 赤条条1 静悄悄3
     火杂杂1 凛巍巍1
     就文章回数比与所出现的叠音词的比例来说,70∶50与32∶26,基本差不多,然而,前后都相同的ABB式词语却只有楷体字标出的7个,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词语都不同;不过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内容不同来解释。但更重要的是,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的,前70回中除了共有的“静悄悄”、“赤条条”外,只有“明晃晃”等3个,约占总数的16%;而后50 回却有“懒洋洋”等(用下加点标出者)9个,占总数26个的42%!这个比例之差异是客观存在着的。 这清楚表明后50回所用词语更接近现代汉语。这种现象恐怕就不能用受故事情节影响能解释得了的。
     再看AABB式叠音词语的比较:
     前70回出现的AABB式词语有如下51个:
     重重叠叠4 伶伶仃仃1 转转宛宛1 喃喃呐呐5 纷纷扬扬3  必必剥剥1
     来来往往1 哭哭啼啼1 番番复复1 斑斑点点1 真真实实1  絮絮聒聒2
     沸沸扬扬1 慌慌忙忙1 茫茫荡荡2 忙忙急急1 闹闹攘攘1  冷冷清清1
     叮叮当当1 整整齐齐3 齐齐整整1 大大小小1 干干净净5  完完备备1
     文文绉绉1 淋淋漓漓2 济济荡荡1 朦朦胧胧2 纷纷拢拢1  臻臻至至1
     村村势势1 上上下下1 慌慌急急2 滔滔滚滚1 咿咿哑哑3  滴滴点点1
     乱乱杂杂1 团团密密1 连连串串1 丛丛杂杂1 聒聒噪噪1  早早晚晚1
     指指点点1 乔乔画画1 踉踉跄跄7 纷纷滚滚1 摇摇摆摆2  慌慌张张1
     战战兢兢1 明明白白1 哽哽咽咽2 刮刮杂杂3
     后50回出现的AABB式词语共有如下30个:
     兜兜搭搭2 飘飘洒洒1 清清苦苦1 夹夹杂杂1 说说搭搭1  坐坐玩玩1
     旷旷荡荡1 纷纷攘攘1 偷偷摸摸1 曲曲折折1 清清楚楚3  长长短短1
     奇奇怪怪1 昏昏沉沉1 扭扭捏捏1 浩浩荡荡4 吞吞吐吐1  鬼鬼祟祟1
     欢欢喜喜1 吹吹打打2 忙忙碌碌1 口口声声1 踉踉跄跄3  纷纷滚滚3
     摇摇摆摆2 慌慌张张1 战战兢兢1 明明白白2 哽哽咽咽1  刮刮杂杂1
     前后相同的词语只有“踉踉跄跄”等用楷体字标出的8 个(其中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只有“战战兢兢”一个),不相同的词语也远远超过相同的词语数。这是否是为了避免重复而有意替换了呢?恐怕未必如此,因为其中有些词语反复用了多次,显然不曾有意避免重复。而且,后50回中从“扭扭捏捏”到“口口声声”这8 个词语(即有下加点者)更是至今活跃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之中,它们均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难怪有人怀疑后50回是“现代人的伪作”了。后50 回的 ABB 式和AA BB式叠音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比例都大于前70回,这肯定不是偶然的。
         (七)有些句式在前70回中大量出现而在后50回中罕见
       1.好不××式
     “好不××”实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句式,即“好+不××”。“好”是甚词;另一种是肯定句式“好不+××”,“好不”是甚词,其中的“不”已虚化,不起否定作用了。
     否定句式如:
     (1)你好不晓事。(4回)
     (2)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 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9回)
     (3)兄长,你好不精细!(18回)
     肯定句式如:
     (1)那时小可初闻这个消息,好不惊慌。(41回)
     “好不惊慌”实际是说“很惊慌”、“十分惊慌”。但是,这种肯定式的说法在前70回中仅此一例。然而,在后50回里,多达39次的“好不××”却全部都是肯定式:
     (1)苗衙内见拿得李慰全家男女,好不欢喜。(80 回)“好不欢喜”就是“很欢喜”。仅“好不欢喜”这一说法在后50回中就出现整10次之多!
     (2)郓州府尹苗黑天平白地抄得李慰一笔家私,好不快活, 每日里饮酒取乐。(同上)
     (3)太守急了,飞报进京,高太尉好不忧急!(85回)
     (4)宋江和他谈谈说说,好不乐意。(87回)
     (5 )只一个拐弯,竟被他兔脱而去,二人好不恼恨。(113回)
     试比较一下否定式的例(2)“好不快意”与肯定式的例(2)“好不快活”,字面上差不多,意思却恰恰相反。而且,在前70回中,否定式与肯定式之比为17∶1,而后50回中之比却变成了0∶39!这种巨大的差异是不能不引起人们思索的。
       2.元明时期特有的判断句式
     前70回中大量出现元明时代经常见到的颇具时代特色的判断句式“是……便是”、“便是……便是”和“……便是”式:
     (1)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便是。(1回)
     (2)我是高太尉府心腹人陆虞候便是。(7回)
     (3)洒家是东京制使杨志的便是。(16 回)——以上“是……便是”式
     (4)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8回)
     (5 )小弟便是晁保正庄上曾拜识尊颜蒙恩救了性命的赤发鬼刘唐便是。(19回)
     (6)小人便是白虎山前庄户孔亮的便是。(57 回)——以上为“便是……便是”式
     (7)洒家不是别人,老种经略相公帐前提辖鲁达的便是。(4回)
     (8)小吏宋江的便是。(17回)
     (9)我生在浔阳江……绰号混江龙李俊的便是。(60 回)——以上为“……便是”式
     以上三种句式在前70回中共出现23句之多,而后50回仅出现“……便是”式3例:
     (1)俺乃梁山泊镇三山黄信便是。(88回)
     (2)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石碣村的刁桂便是。(95回)
     (3)老爷么?梁山泊活阎罗阮小七便是。(95回)
     仔细观察,后组的例(2)“石碣村的刁桂便是”,与前组例(3)“杨志的便是”、例(4 )“林冲的便是”还不完全相同:“的”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结构就不一样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便是……便是”式的判断句一句也没有了。是否由于内容而影响到这种句式的出现呢?恐怕也不是。因为后50回中也有不少有名有姓的的人物出场,他们中既有绿林好汉,也有官府将领。他们都经常自报姓名或相互介绍姓名。因此,仍出现了不少自报姓名或介绍别人的判断句,但却都变成了前70回中不常见的判断句式,如:(1)只我便是打虎的武松。(84回)(2)俺是豹子头林冲。(107回)(3)老爷是梁山泊赤发鬼刘唐。 (107回)很显然,它们相对于“便是”式特别是“便是……便是”式来说更简捷些,更接近于后代说法。袁宾先生指出,“……是(乃)……便是”句式的出现“实际上表明‘主语+表语+是也’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表达的需要,它的使用已经接近尾声。而‘主语+是(乃)+表语+便是’式既然在表语之前加上‘是’(乃),那么表语后面的‘是’或‘便是’就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了……因此它使用了不长的时间(元明时代)之后,便与‘主语+表语+是’句式相继消失了。(注:袁宾《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222~223页。)”后50回判断句式的变化实际上印证了袁宾先生的论断。或者反过来说,后50回判断句式的变化,表明它的出现很可能已在元明之后。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前面所说到的“有些词语只出现在后50回”等说法并非是指这些词语是在后50回时代才产生的,而只是就本书所表现出的情况而言。例如“清楚”一词,早在唐诗中就已经出现了(注:江兰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页。)。白居易就有诗云:“清楚音谐律,精微思入玄。 ”常建《湖中晚霁》诗:“是时清楚望,气色犹霾𣋺”。但为何不见于前70回?这或许与个人用语习惯有关。也就是说,前后用语之差异实际是由于作者不同而造成的。
     可以将以上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表:
        表1 词语比较 词语  
    好容易 清楚 为了 为的 多分 打量 刚 登时 多么
    前70回  0   0   0   0   0   0  2  2   0
    后50回  20   23   5   3   8   9  6  31   3
    词语  可是 但是 脸水 也得 收科 漏夜 惭愧1 惭愧2
    前70回  0   0   0   0   0   0   6   0
    后50回  4   3   1   2   1   2   1   2
    词语  徼幸 不尴尬 尴尬 蹊跷前70回  0   2    3   0
    后50回  2   6    0   6
         表2  叠音词语比较     
    前70回 后50回 相同
    词语数 ABB式   32   26    7 AABB式   51   31    8       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之词语数及比例 ABB式   前:2+3=5 占16%  后:2+9=1 占42% AABB式  前:1+4=5 占10%  后:1+8=9 占30%
           表3 句式比较 句式     好不××    
    元明时期的特殊判断句    否定式  肯定式  是……便是 便是……便是 ……便是前70回  17    1    12      7      4 后50回  0    55     0      0      3
         结语
     从故事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前70回与后50回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甚至可说是相当一致的。都不外乎是官府(包括地主豪绅)欺压穷人,百姓被迫反抗,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朝廷派兵征讨,梁山打败官兵;土豪劣绅或别的山寨与梁山对抗,梁山好汉将其扫灭,等等。更有相同者,是前后部分都有大量的激烈、复杂、曲折的战争描写。其场面之宏大,斗争之残酷,前后的确非常相似。然而,在词语和句式方面却明显存在着以上七方面的差异。这需要对它们作出合理的解释。有人可能会说:后50回长期在传抄中流传,因而有些地方可能被人改动过。这种可能是存在着的。但是,如本文所列举的如此众多的差异,恐怕就很难用被人改动来解释了。
     诚然,蒋祖纲先生从“思想、情节”、“亲疏关系”、“《水浒》气”、“语言的统一性”等若干方面证明了前后的一致,从而判定它出自施耐庵一之手。但事实上,除了蒋先生所举到的“统一性”以外,还有不少如本文所举出的不“统一”的地方。对此,李思明、宣啸东等先生也早已撰文从其他方面予以指出,本文则是对他们文章的进一步补充证实。
     一个人语言与思维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不可能想象施耐庵在写后50回时会突然刻意改变自己的用语习惯。因此,笔者认为:《古本水浒》之后50回决非施耐庵所作,而是另一个与施氏操同一方言而生活时代则稍晚的非常了不起的作者所为。由于他非常准确地把握并实现了施氏的创作意图,相当成功地写出了后50回之续作,因而才体现出了蒋先生所谓的“高度的统一性”。但由于毕竟并不是同一人所为,所以只要细加分析,还是不难发现前后在语言方面的种种个性差异。
     因此,出版社在为包括后50回在内的《古本水浒》署名时,径题为“施耐庵著”是欠妥当的。
     我系资料员秦聪立同志为我撰此文多方寻找资料,孙雍长先生对初稿执笔斧正,袁宾、王锳、方一新、汪维辉等先生在第八届近代汉语研讨会上,对本文建言甚多。在此一并致谢。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