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明四大奇书研究 >

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与史学求真 ——对“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思考


    《三秦都市报》2007年6月15日A4版刊登了6月12日在西安举行的“《出师表》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关于对诸葛亮看法的学术观点,(1)看完之后,很有感触。深思之后觉得,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即从史实层面与社会需要的存在价值层面来分析、论证,侧重一面便会失之偏颇。而“把诸葛亮拉下‘神坛’”既无多大意义,又无社会需要。
    一、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的社会价值
    先来看一下了文学影视作品中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气宇轩昂,智足多谋、指挥若定,识人善用、奖罚分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已是被“神化”了的英雄,是高度凝聚了社会真实之后塑造出的具有忠诚品质、超群智慧的理想人物形象。诸葛亮的形象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推崇、认可,是历史上少有的从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所热爱的人物之一。经后世文艺作品不断的艺术创设,再经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一再渲染,其艺术形象得以不断完美,这体现了“文学艺术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方式来反映现实,揭示出社会的真实、人生的真实、时代的真实”(2)P18。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其虚构的必要,作者的意图是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包括虚构在内的各种艺术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化、人物典型化,以表达自己所追求的、读者所需要的文学艺术效果。“文学真实,更多是在审美态度支配下的真实。”(2)P16这也是《三国演义》长期以来对于社会文化价值需要的满足,是其作为名著的社会价值所在。
    在研讨会上有学者说,桃园三结义、借东风、草船借箭等没有史学记载。(1)这位学者显然没有厘清史学与文学的“真实诉求”,换句话说,从小说内容出发去进行史学求真并进行学术探讨、批驳,本身便是荒诞可笑的。而现代社会的商业意识又从另一角度将诸葛亮的形象加以夸大,目的是从“诸葛亮”身上获取自己的商业利益。这时候,人们不再追究历史史实的真实,只看到了“诸葛亮”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一方面他满足了社会受众的精神需求,从他身上体现出的睿智成为人们自我精神追求的目标和享受;另一方面,他的社会存在效益使更多或政治或知识或商业型的人们得到了感官、精神上的满足。这说明历史人物艺术形象是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需要的。
    二、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与史学求真
    人作为有思维有创造力的高级动物,往往存在着多面性,譬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不同事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道德判断、不同的价值追求,会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处理方法等等(即如鲁迅这样的新文化运动主将,对中国革命做出过突出贡献、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重量级人物,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表现,其本身也存在着多面特点);更有甚者,现代医学还认为存在着具有双重性格的人,那是由于生理病变、精神紊乱等造成的病态,但当这种非正常人处于社会之中时,人们也往往难以分辨其真实的人格。既然人的存在具有多面性,那么,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就不能简单地进行好坏优劣评价,而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去评价。此时,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已经超越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公众化,而一个公众化人物的形象简单地以优劣论是不能显其真实的。
    诸葛亮所处的是战乱年代,国家不统一,民众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作为“汉室正统”的刘备征伐各地力图统一,以求社会安定、民生平安,诸葛亮“奉命于危难之中”(《出师表》),成为刘汉政权的管理执行者,官封丞相,总揽政军大权。单就蜀汉而言,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及其业绩得到高度的评价。譬如,陈寿评其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礼,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3)P2459不过,如果把诸葛亮放在三国的大环境中,可与其相比的良才优臣也便不在少数,不然陈寿也不会说他是“管、萧之亚匹”了。所以研究历史人物必须将其置于所处环境中去求真。“历史真实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态’的事实的各种考证、推理甚至猜测实现的。”(2)P23
    西安研讨会上,有学者以诸葛亮明知军事行动会失败还要坚持出兵之史实,作为将其拉下“神坛”的理由之一。本来,研究诸葛亮某次军事行动之成败无可厚非,但上述研究所谓是为了还原历史真实的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历史真实,基本的任务是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把历史上曾存在的、在历史学视野中有意义的事实面目描述出来。”(2)P22《资治通鉴新注》对前述学者之所指有如下记载:太和二年(228)诸葛亮上书汉主刘禅说“先帝深虑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当知臣伐贼,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意愿也,……”(3)P2411由此记载可体味出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诚是其出兵的主要原因,同时敌强蜀弱的形势也迫使蜀必须采用攻战才能捍卫生存之地。学术研究的对象既然是历史人物,就要对史实记载进行全面的、仔细的考察,否则,怎样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呢?
    从古至今,诸葛亮的艺术形象一直是国人尊崇的表率。其所以长期受到如此厚爱,乃社会需要使然。不管是小农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无论是在封建正统意识中还是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里,诸葛亮的形象及其人格都受到认可和推崇。这足以证明其社会存在的有益性,也说明他的存在有着普遍的社会价值需要,史学求真完全没有必要将其拉下“神坛”。
    其实,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与史实真实的出入是普遍存在的。历朝历代的忠烈之士,近代的民族英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中国共产党的无数先烈,为新中国建设事业献身的英模等等,这些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展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历史真实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譬如,前段时间一些媒体炒作的关于董存瑞炸碉堡、琅琊山五壮士等的“真实性”探讨)。一方面,历史上确实涌现出了千千万万英雄人物,他们或为民族大义、国家利益,或为人民福祉、群体情谊做出了感天动地的业绩,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一方面,社会也需要有英雄人物作榜样,有崇高人格作表率,以引导、鼓舞大众积极向上。所以,英雄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便具有普遍的社会要求和实在的社会价值。而历史人物艺术形象是“在审美态度支配下”塑造成功的,历史人物本身却是有着多面性甚至多重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于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与史实真实的出入便成为必然。如果按照史学真实去直白地表现历史人物,那么其形象怎能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果以史学求真去质疑、追究历史人物艺术形象,那么,人物艺术何以存在?英雄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如何体现?
    三、“神坛”存在的社会文化需要
    “神坛”是什么?所谓的“神坛”,并不是供奉不可亵渎的神圣的平台,它不过是社会大众的一块精神园地。社会大众为了表达普世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诉求,往往为自己喜爱的人物增添五彩光环,将其推崇拥戴至精神层面,作为大众的人格楷模,这便是将英雄人物推上“神坛”。其实,“神坛”并不神秘,它是社会大众价值需要的产物,也往往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总之是一定时期社会主流文化的高度概括与集中表现。从这种角度看,“神坛”的存在,实在是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需要,如果引导得当,它的存在可以在全社会发挥激励作用,对凝聚民心甚至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都有正面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想不合时宜地拆毁“神坛”,或把民众认可的英雄人物拉下“神坛”,便会受到民众的反拨。此次西安学术会欲将诸葛亮拉下“神坛”之议所以遭到媒体及大众的反对,就是其表现。
    既然“神坛”及其英雄人物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是一种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那么,专业工作者特别是史学工作者就不必刻意去毁坏社会大众的这块精神文化园地。黄留珠教授认为,以《三国演义》为主形成的是三国俗文化,而以此为基础的诸葛亮艺术形象也属于俗文化的层面。黄先生还认为:现代社会是文化多元化社会,两种文化(指雅文化与俗文化)都有其社会价值。(1)那么,史学家尽可以从学术研究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评价,力求还原出真实、客观的历史人物本来面目,这是他们的职责;但这种纯学术性研究不必有意识地去冲击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领域,不必去冲击社会大众的精神“神坛”,不必刻意去颠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特别是这些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因为这两种文化各有各的价值取向,各有各的评判标准,各有各的存在根据,各有各的发展空间。以此抑彼或以彼抑此都是不对、也没有必要的。
    四、《出师表》的文化价值不容否定
    《出师表》是诸葛亮“真人”的“真作”。《出师表》收入中学课本是有其政治、文化、道德、文学根据的,是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审定的。《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对事业的矢志不移、对人民的鞠躬尽瘁,历来被作为民族优秀人格培育的教材;《出师表》情感真挚,文笔质朴,语句流畅,是极具文学、写作价值的绝佳“范文”。西安研讨会上对诸葛亮自身才能的质疑、对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否定,竟扯出将《出师表》撤下中学教材的议论,实在是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如果以此类推,那么曹操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反派的,他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否也要全盘否定?
    光明网史学论坛中有人对西安学术会要拉诸葛亮“拉下神坛”的做法有如下评论:一是有些人不是从学者和学术的角度讨论问题,而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古代的“言官”,且试图使用执政党的行政干预手段去替代现代社会中的学术讨论程序;二是他们没有把这样的研讨局限在学术领域,而是试图利用媒体放大自己的声音,明显有作秀炒作个人名声的嫌疑;三是他们错误地把民族理想和英雄人物艺术形象与历史实际人物对号且并列对比。(4)这些评论笔者虽不完全同意,但它们却说出了一定的道理。
    学术求真要有特定的空间范围,不能用历史事实对历史剧的社会存在进行混同批判,不能用历史人物真实来苛求历史人物艺术形象,当然,更不能因此否定英雄人物艺术形象的社会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福生.西安多位学者要把诸葛亮拉下“神坛”[N].三秦都市报, 2007-07-15 (A4).
    (2)杨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资治通鉴新注》编纂委员会.资治通鉴新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4)陕西学者集体批判诸葛亮,是学术还是在哗众取宠和自取其辱? [EB/OL]. (2007-06-18) [2009-02-20]. http: //www. bbs. gmw. cn.
    作者简介:朱小琴(1972—),女,陕西西安人,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学与历史学研究。
    原载:《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卷,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