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明四大奇书研究 >

浅论《三国演义》中的诗歌


    现在传世的《三国演义》中存在数量众多的诗歌,或论或赞,或讽或议。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并不一样,数量、文字内容等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三国演义》,对其中的诗歌进行统计分析,以求教方家。
    一、数量统计
    传世本《三国演义》究竟有多少诗歌?对《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姜世栋等逐一进行了注释分析。根据其收录注释分析的诗词,统计出来的结果有210首[1]。这一个统计结果被郑海涛[2]和胡燕[3]等采信。笔者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三国演义》,统计时排除标题、对联、章回末尾的两句诗,根据原文的诗、歌、赋、赞、童谣实录,统计的结果是209首,与姜世栋等的统计有1首的出入。
    笔者经过逐一核对后,发现差异在姜世栋等把《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的《祭周瑜文》归入了诗歌。笔者认为《祭周瑜文》应该归属散文,而不属于诗歌韵文。
    同时,姜世栋等把《张任殉节》到《曹操弑伏后》都归入第六十三回,欠妥。因为《张任殉节》在第六十四回中出现,而《关羽单刀赴会》、《讥华歆》、《赞管宁》和《曹操弑伏后》等均在第六十六回出现。
    二、诗词分布
    根据笔者的统计,《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包括诗192首,词2首,赋2首,歌10首,赞2首,童谣1首。列表如下:
    
    
    从上面图表的统计可以看出,诗是《三国演义》中的诗歌主体,占91.87%。
    《三国演义》中的诗中,五言诗多,还是七言诗多呢?下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七言诗是《三国演义》诗的主干,属于主流。
    
    从上表可以看出,七言诗绝大多数都是绝句。因为绝句的表达相对自由,束缚比较少,便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言诗中,律诗的数量是绝句的两倍多。
    三、诗歌来源
    《三国演义》的诗歌来源问题十分值得关注。沈伯俊、姜世栋、刘永良、郑铁生等有论著对此进行了探讨,刘永良在《〈三国演义〉诗词歌赋的艺术价值及其不足》指出《三国演义》中诗词歌赋的来源约有这样五种情形[4],不过遗憾的是,刘文并未结合诗歌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姜世栋等在注释分析《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时,指出了部分诗词的来源,如卷首词《临江仙》为清初毛宗岗父子取用杨慎词而来[5]。谷士锴在《咬文嚼字》2006年10期专门撰文《〈三国演义〉开篇词是谁加上的》予以纠正,凯拾谷也在《世界中学生文摘》中撰文《〈三国演义〉开篇词是谁作的》予以讨论,批评了把《临江仙》的作者归到罗贯中名下。由此可以看出,对《三国演义》的诗歌来源问题进行明白无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三国演义》的诗歌可以分为明确指出作者和未明确指出作者两类。
    1.明确指出作者的诗歌
    《三国演义》明确指明作者的共11首,如下表所示:
    
    带*号的题目表示《三国演义》未指明诗歌的题目,笔者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补充出来的诗歌题目。
    从上表可以看出,杜甫的诗歌被引用最多,而且都不引诗题,反映了杜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熟悉程度。引用杜甫诗歌时,都尊称杜甫为杜工部。白居易则称白乐天,元稹称元微之,杜牧称杜牧之,都称其字。
    同时,三国时期的诗歌只明引曹氏父子的诗歌,其中曹操的一首,曹植的两首,都是带欣赏色彩的,与整个《三国演义》贬曹的倾向并不吻合。《三国演义》引用曹氏父子诗歌时,都直呼曹操和曹植的名讳,并不称其字。
    《三国演义》明确指出作者的诗歌中,绝大多数并不指明诗歌的题目。小说中明确指明诗歌题目只有三首,即第四十四回250页曹植的杂言赋四十句《铜雀台赋》、七十九回448页曹植的五言诗《七步诗》和《应声诗》。不过,这些诗歌在现传的曹植诗词中都难以寻找到原版。引诗的文字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写,反映小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特色,印证了《三国演义》“三分真、七分假”的历史演义特色。如曹植的五言绝句诗《七步诗》原来作:“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首见《世说新语·文学》,共6句[6]。《三国演义》引诗仅仅作四句,符合明清以来诗歌的常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铜雀台赋》在《三国演义》中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当作“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诸葛亮巧妙地利用“桥”与“乔”谐音双关以及“东南”既指东南方向,又指代东南方的吴国的语义双关激怒了周瑜。
    《三国演义》中指明作者的绝大多数诗歌并不指明题目,原因似乎是这些诗歌为大家熟知,不需要指明题目,如杜甫诗和曹操诗。但也有一些诗歌在传世文献中无法查阅,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三国演义》引用的诗歌现在已经亡佚,一种可能是《三国演义》假借古人之名,提高诗歌的可信度。如第一〇四回引元稹赞颂诸葛亮的诗歌:“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在《全唐诗》以及传世的元稹诗集中都无法寻找到这首诗歌。
    2.未明确指出诗歌的作者
    在《三国演义》中,绝大多数都未明确指出诗歌的作者。对这些诗歌,我们能够通过现代发达的文献检索进行深入研究,比较鉴别,有的可以查寻出诗歌的原作者,有的仍然难以甚至不能够查寻到诗歌的原作者。
    (1)可以查出作者
    《三国演义》虽然未明确指出作者,但是通过文献检索,我们仍然能够查到部分诗歌的作者。如第四回20页诗:“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能够发现,这首诗的作者实际上是汉少帝,题目《悲歌》,见《后汉书·皇后纪》以及《太平御览》卷九二以及卷一五〇、《通志》卷一九、梅鼎祚编《古乐苑》卷三二、逯钦立辑《汉诗》卷七。逯辑《汉诗》卷七题作《悲歌》,《古乐苑》卷三二作《弘农王歌》。文字略有差异,作:“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又同页诗:“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能够发现,这首诗的作者是唐妃,题目是《唐姬起舞歌》,见范晔《后汉书》卷一〇、袁宏《后汉纪》卷二六、李善注《文选》卷二八、《太平御览》卷九二以及卷一五〇、《通志》卷一九、逯钦立辑《汉诗》卷七。标题《汉诗》卷七题作《唐姬起舞歌》。文字略有差异,作:“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奈我茕独兮心中哀。”
    又第一一八回672页七言律诗:“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应为护储胥。徒劳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能够发现,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题目是《筹笔驿》,见《全唐诗》,文字略有差异,作:“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复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又第一二〇回687页七言律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通过文献检索,我们能够发现,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题目是《西塞山怀古》,见《全唐诗》,文字略有差异,作:“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根据沈伯俊、姜世栋、郑铁生等的研究,《三国演义》的诗词有不少是后人掺入明代文人的诗词,如姜世栋指出:第四回《赞丁管》的作者是明代周静轩[7]
    郑铁生在《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一文中指出了《三国演义》的诗歌不少属于明代周静轩的诗歌[8]。笔者逐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国演义》进行对比,发现《三国演义》中存在三十四首明代周静轩的诗歌,其中绝句的有三十一首,律诗2首,另外有一首排律,二十四句。
    列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句中只有一首五言,即第一○二回584页:“生死人常理,蜉蝣一样空。但存忠孝节,何必寿乔松。”其余三十首均为七言。律诗2首,全部是七言。
    以上这些来源于周明轩的诗歌应该是后人掺入《三国演义》的,并不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就引用的,因为罗贯中不可能引用后人的诗歌。
    同时,这些诗歌的题目是什么,周静轩诗歌与《三国演义》所引诗歌文字的差异究竟有多大,郑铁生并未细言,我们也无从得知,本文也不拟在此进行讨论,尚待以后深入比较后再言。
    (2)难以查出作者
    《三国演义》绝大多数诗歌难以通过文献检索的手段,查寻到诗歌的作者和题目。对这些诗歌,我们还需要深入比较研究,力图揭示其真正来源与文字变化。
    《三国演义》收入词2首,即卷首词《临江仙》和第八回《浣溪沙·原是昭阳宫里人》。郑海涛指出《浣溪沙》属于罗贯中原作[9]。但罗贯中这首词是否借鉴了前代的诗歌,还需要努力研究。
    注释:
    [1][5][7]姜世栋等主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诗词注析》,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9页,第1页,第8页。
    [2][9]郑海涛《论词对明代章回小说叙事系统的建构——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2期。
    [3]胡燕《〈三国演义〉论赞詩新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期。
    [4]刘永良《〈三国演义〉诗词歌赋的艺术价值及其不足》,《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期。
    [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4页。
    [8]郑铁生《周静轩诗在〈三国演义〉版本中的演变和意义》,《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4期。
    本文系2007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先唐诸帝别集校注》的成果之一。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4期,总第94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