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明四大奇书研究 >

《金瓶梅》、《红楼梦》之瓜子考


    明清古典小说名著《金瓶梅》、《红楼梦》中有若干地方提到瓜子。在现代汉语中,瓜子特指炒熟做食品零食的瓜子[1],当然也指可做零食生吃的瓜子。但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炒熟做食品零食的瓜子有几种,一为葵花子,二为南瓜子,三为西瓜子。另外,川渝地区还流行吃当地阿坝州金川县盛产的一种金川瓜子,或叫金川白瓜子、或白瓜子、或大瓜子。产金川白瓜子的瓜当地叫白瓜,一年一熟,成熟果实约有10市斤重,呈深灰色。瓜肉一般用作饲料喂猪。人们栽培白瓜主要为了取白瓜子零食。还有,两广、港澳及南洋地区流行吃一种红瓜子。但红瓜子的消费地域有限。两书中故事发生地在北方的山东、北京一带。当时那里的人们可能没有见过红瓜子,更谈不上零食它了[2]。那么,《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瓜子是指何种瓜子?现有的金学、红学著作对此问题并无明确细致的解答说明。例如,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年版)、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张惠英《金瓶梅俚语难词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孙逊主编《金瓶梅鉴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版)均未收“瓜子”、“瓜仁”等词汇;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周定一等主编《红楼梦语言词典》虽收“瓜子”一词,但释为西瓜子或南瓜子。所以有必要就对《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瓜子”是何瓜子这一问题考证求解。
    一、《金瓶梅》、《红楼梦》中所提到的瓜子
    我们先把《金瓶梅》、《红楼梦》中提到瓜子的句子列出。同时,为便于讨论问题和节省篇幅,我们把西方汉学家和中国翻译家所译的两书的英语本中对应的译文也选列若干。《金瓶梅》第一回:“那妇人每日打发武大出门,只在帘子下磕瓜子儿……”英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克莱门特·埃杰顿翻译的英语全译本的对应译文为:“……andwhen thewoman had rid herself ofhim, she used to sitbeneath the curtain, chewingmelon seeds……”第十五回:“那潘金莲……探着半截身子,口中嗑瓜子儿,把磕了的瓜子皮儿, 都吐下来,落在人身上。”英语全译本的对应译文为:“she leaned halfoutof thewindow, bitingmelon seeds and throwing the skins at the passers-by。”“有几个穿蓝缕衣者———谓之架儿,进来跪下,手里拿着三四升瓜子儿:……西门庆吩咐收了他(们的)瓜子儿,打开银包子,捏一两块银子,掠(撂)在地上”。对应的英译文为:“Suddenly severalmen, whose dress showed that theywere of low degree, appeared before the lat- tice,……Then they came in and kneltdown. They brought three or fourmeasures ofmelon seeds……Hsi- mên Ch’ing took themelon seeds and threw a taelofsilver toYüCh’un (于春)。”第十六回:李瓶儿“即令迎春拿二钱银子,节日叫买瓜子嗑”。第二十回“站在黑头里,金莲吃瓜子儿,两个一处说话”。第二十一回“正说着,只见卖瓜子的过来,两个且在门首买瓜子儿……玳安走了两步,说道:‘是三娘、五娘、六娘在门首买瓜子哩’”。第二十三回:“惠莲正在后边和玉箫在石台基上,坐着挝(抓)瓜子儿哩。”“自此以来常在门首成两价拿银钱,买剪裁花翠汗巾之类,甚至瓜子儿四五升量进去,分各房丫鬟并众人吃。” “那来旺儿媳妇惠莲,却坐在穿廊下一张椅儿上,口里嗑瓜子儿。”画童儿道:“这地上干干净净的,嫂子磕下恁一地瓜子皮,爹看见又骂了。”第二十四回:“……and LaiWang’swifeW istaria sat on a chair out- side the door, chewingmelon-seeds,……‘Sister’, said the boy,‘it is very nice and tidy here, yet you are throwing downmelon-seeds. IfFather sees i,t hewillbe angry again’”。“李瓶儿袖中取出一方汗巾, 又是一钱银子,与(予)他买瓜子儿磕”。“宋惠莲正和玉箫、小玉在后边院子里挝(抓)子儿,赌打瓜子, 玩成一块。那小玉把玉箫骑在底下,笑骂道:‘贼妇,输了瓜子,不教(叫)我打!’”第四十六回:“两个 (人)因按在一处夺瓜子嗑,不防火盆上坐着一锡瓶酒,推倒了。”“小玉正在炕上笼着炉台烤火,口中磕瓜子儿。”第五十一回: (陈)经济听了,说道:“耶乐,耶乐,你再没了?‘卖瓜子儿开箱子打涕(嚏) 喷———琐碎一大堆’”。第七十八回:玳安“在门首踢毽子儿,放炮花,嗑瓜子儿……玳安道:‘他(她)平昔好吃蒸酥。你买一钱银子果馅蒸酥,一盒好大壮瓜子送进去。这初九日是俺五娘生日,你再送些礼去。梯己再送一盒瓜子与(予)俺五娘。’……第二日起西门庆不在家,玳安就替他(她)买了瓜子,掇进后边月娘房中”。(那)女人道:“另外,又送一大盒瓜子儿与(予)我,小买位(拉)我的嘴头子。”第九十三回:王杏庵对陈敬济说:“你拿去务要做上了小买卖,卖些柴炭、豆儿、瓜子儿”。《红楼梦》中也几次提到瓜子。第八回:“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第十九回:丫鬟们“也有赶围棋的,也有掷骰持牌的,磕了一地瓜子皮”。第六十四回“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见有兴儿,不便说话,只低了头磕瓜子儿。”前面提到瓜子那两句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白人)两位著名翻译家译为:“playing knuckle-bones formelon- seeds。”[3]899“just lowered herhead andwenton crackingmelon-seeds。”[3]1969其他两处的瓜子杨戴也都译成melon-seeds。
    以上便是《金瓶梅》、《红楼梦》中直接提说瓜子的情况。
    二、两书所说的瓜子为何瓜子接下来考证那些瓜子是什么瓜子。可先用排除法把西瓜子去掉。这是因为西瓜子壳厚,瓜仁比较小、薄;缺乏营养和油脂;仁与壳之间无空隙,壳不易去掉剥除,吃起来较麻烦。故日常生活中西瓜子一般遗弃不吃。虽然现今市场上瓜子店干果店也有卖炒熟的西瓜子的,但吃西瓜子的人毕竟较少,不普及。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是一个集官员、富商、地痞恶霸于一身的富翁,家中娶有六房太太。所以, 西门家的太太、丫鬟、仆人是不会买西瓜子这种低档的瓜子来吃的。再说,《金瓶梅》中提到瓜子的地方很多,但没有一处提到西瓜、吃西瓜。可见西瓜和西瓜子当时(明后期)在故事的发生地山东省东平府清河县亦不多见(书中的清河县大概是今河北省邢台地区清河县,与山东省接壤)[4]。《红楼梦》中的贾政更是一个大富豪,贾府更豪华奢靡。正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所以,贾府之人,与贾府交往之人更不会吃食比较低档的西瓜子。最后,西瓜子很不易去壳。无法“磕瓜子”。在“吃”的实践中是用手剥壳,或先用大牙咬破,再用手去壳取仁,放入口中,嚼碎咽下。这就与书中反复提到的“嗑瓜子” 矛盾。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讨论嗑瓜子的吃艺。
    西方汉学家、中国翻译家都把《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瓜子译成melon-seeds,意为瓜子或西瓜子,或甜瓜子。笔者认为他们对瓜子的理解和翻译是有误的。因为那种译法要么没译出是什么瓜子,要么译成了西瓜子或甜瓜子,都是不准确的。剩下来的有可能的便是葵花子和南瓜子了。这两种瓜子皆壳薄、瓜仁相对大,富有营养和油脂,香脆、好吃、较高档。那么,《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瓜子是指这两种瓜子呢,还是只指其中的葵花子或南瓜子呢。笔者认为是只指葵花子,其理由如下。
    首先,《金瓶梅》有八九处提到嗑瓜子(或瓜子嗑),《红楼梦》中有三处提到“磕瓜子”。“磕”在《新华字典》的解释是“碰撞在硬东西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碰在硬东西上”;二者的释义一致。《辞海·语词分册》的解释是“磕碰、敲击”,也基本一致。“磕瓜子”是吃瓜子过程中的第一环节、首要动作。要讲清这个动作先得要讲讲瓜子的形状。葵花子约20-22毫米长,最宽处7-8毫米,一头钝、一头尖,稍有弧形,比较扁平,中间厚些,两边薄。南瓜子约10-15毫米长,最宽处10-12毫米,两头略圆尖,中间厚,两边薄。爱吃瓜子的人想想便能体会,磕瓜子这个动作指两指头捏着瓜子的一端,把它竖着或立着放入口中。如,搁在上门牙和下门齿之间用点力迅速一碰,把瓜子壳磕破。然后用舌头把瓜仁卷入口中,把瓜子壳吐出,把瓜子仁嚼烂咽下……爱吃各种瓜子的人琢磨一下也能悟出,葵花子容易磕破,吃艺熟练之人可以不用手完成吃瓜子,手只用于把瓜子放在上下门齿之间这个分解出来的第一个动作。这是因为葵花子壳较厚较硬,壳与瓜子仁之间有一些空隙。南瓜子不容易磕破,更难以只用舌卷走瓜仁,把壳吐出。这是因为南瓜子壳较薄较软,壳与瓜子仁之间没有空隙。所以吃南瓜子时,除了用手将它放入口中磕(手不放),一般还要用手取出并用手剥除瓜子壳。或不用牙磕,直接用手剥。葵花子、南瓜子(还有西瓜子)均可既晾干后生食,也可以炒熟炒脆后吃。熟吃的时候较多。生吃的情况与熟食的情况一样,即吃葵花子时一般可以不用手去剥除壳,吃南瓜子时一般要手去剥除壳。
    其次,作为大田种植的向日葵主要用作零食,其种子近现代以来也用于榨油。其他的茎叶秆等或扔掉或作燃料。而作为大田栽培的南瓜主要用作蔬菜瓜果,人们主要吃其瓜肉;其种子南瓜子是副产品, 数量很少。一般一个十市斤重的大南瓜只能得到1. 5-1. 7市两南瓜子,比例为1. 71%。所以南瓜子数量少,不太普及。《金瓶梅》中叙述的嗑食的瓜子其数量是很可观的。如“有几个穿蓝缕衣者———谓之架儿,进来跪下,手里拿着三四升瓜子儿”(第十五回)。“常在门首成两价拿银钱,买剪裁花翠汗巾之类,甚至瓜子儿四五升进去”(第二十三回)。“卖瓜子儿开箱子打涕(嚏)喷———琐碎一大堆”。(第五十一回)。“你买一钱银子果馅蒸酥,一盒好大壮瓜子送进去……梯己再送一盒瓜子与(予)俺五娘”。 “另外又送一大盒瓜子与(予)我”(第七十八回)。买瓜子消费瓜子动辄三四升、四五升,用箱子装,送一盒、送一大盒,可见数量颇大。这么大的数量便不可能是南瓜子。同时还因为《金瓶梅》中一点都没有提到南瓜(包括它的别名北瓜、番瓜、金瓜、倭瓜、老倭瓜、回回瓜等,包括某某瓜子)。没提到它的栽种、观赏、吃食、药用、喂牲畜家禽等。倘瓜子是指南瓜子,那南瓜的消费量就更大得多,南瓜也很普及, 就难免不提到。
    《红楼梦》中倒是有两处提到了南瓜。“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杏子、倭瓜并些野菜。众人见她(指平儿)进来都忙着站起来。“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第四十回)。“两只手比着说”———指比较正宗的又圆又扁的磨盘状大南瓜———否则便不用两手比画着说了。这里的倭瓜便是南瓜的一种别称或地方名称。不过,因为《红楼梦》中共有四处提到瓜子,其中竟有三处是说磕瓜子,即“黛玉磕着瓜子儿”(第八回),“磕了一地瓜子皮”(第十九回),“只低了头磕瓜子儿”(第六十六回)。根据前面我们对“磕瓜子”这一动作的讨论,可以确定《红楼梦》中的瓜子都是指葵花子。
    《金瓶梅》、《红楼梦》中的嗑瓜子是指吃葵花子———这样辨析判断有无农业史农作物传播栽培史的背景根据呢,我们说是有的。向日葵和南瓜都是原产美洲的作物。向日葵起源于北美美国地区。地理大发现开始后, 16世纪初由西班牙人传入欧洲,接着传入南亚和东南亚[5]。16世纪中叶便传入中国。据研究,明嘉靖(1522-1566年)耿宗道的《(浙江)临山卫志》已有关于向日葵的记载[6]。16-17世纪之间成书的屠本畯的《瓶史月表》中就已有“向日葵”之名,屠氏并把它列入七月花盟主之列,只是没有形态的描述。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赵崡著《植品》二卷提到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传入了“向日葵”和 “西番菊”[7]。明万历四七年(1619年),姚旅《露书》记:“万历丙午年(1606年)忽有向日葵自外域传至。其树直耸无枝,一如蜀锦开花,一树一朵或旁有一两小朵。其大如盘,朝暮向日,结子在花面,一如蜂窝。”一般说来,一种作物传入中国进入大田由农民栽种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会被文人注意到并记录下来。所以, 16世纪中叶向日葵已传入中国进入大田栽培并逐步传开是可信的。而《金瓶梅》一般认为系作者创作于隆庆二年(1568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间,初刻于万历三八年(1610年)[8],在向日葵传入稍后。所以,《金瓶梅》中所说的嗑瓜子我们考为葵花子有农作物传播栽培史的事实作支撑。因为我们前面已否定了嗑瓜子也可能为吃南瓜子,故这里不再也不必论述南瓜的栽培传播史和在华的发展史。
    三、两书中的瓜子脸(面)、瓜仁、瓜仁油
    《金瓶梅》中多次提到人的一种脸形瓜子脸。第三十回:王六儿“生的(得)长挑身材,紫膛色瓜子脸,描的(得)水鬓长长的”。第五十九回:“又是一位年小(少)姐姐出来,不戴假壳,生的(得)银盆脸瓜子面,搽的(得)嘴唇红红的。”第七十七回:“生的(得)五短身材,瓜子面皮儿,搽脂抹粉,缠的(得)两只脚娇娇的。”第九十一回:“……爱孟玉楼见生的(得)长挑身材,瓜子面皮,模样儿风流俏丽”。第九十七回:“生的(得)上画儿般模样,五短身材,瓜子面皮,温柔典雅,聪明伶俐。”第九十八回:“那何官人又见王六儿长挑身材,紫膛色瓜子面皮,描长长水鬓,涎邓邓(瞪瞪)一双星眼,眼光如醉,抹的(得)鲜花嘴唇。”英国当代汉学家埃杰顿把“瓜子脸”也都译成melon seed脸。如紫膛色瓜子脸———shaped like a melon seed, had a high colour;“生得银盆脸瓜子面”———Her facewas the shape ofamelon seed。据《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瓜子脸指微长而窄,上部略圆,下部略尖的面庞,两词典的解释完全一样。《现代汉语词典》无书证,《汉语大词典》还举出了取自《老残游记》的书证。《老残游记》为清末刘鹗所作的二十回章回小说。《辞源》、《辞海》没收“瓜子脸(面)”一词。《汉语大词典》所举书证虽非一定是最早,但编者自然也希望能较早。所以,我们考知至迟在明后期创作《金瓶梅》时,已有了“瓜子脸”、“瓜子面”这些表示脸形的词汇。那么,瓜子脸(面)中的“瓜子”是什么瓜子呢?据民意调查,一般认为是指葵花子。葵花子(向日葵子)的形状我们前面已描述过是一头钝、一头尖、较窄,也近似词典上解释的瓜子脸指微长而窄,上部略圆,下部略尖的面庞。由《金瓶梅》可知,明代后期磕瓜子已比较普及,人们并开始用向日葵瓜子的形状来比喻人们的脸形。
    《金瓶梅》中还数次提到吃瓜仁。在此我们把对应的英语译文也选列两句。第六十七回:“……里面裹着一包亲口磕的瓜仁儿。这(应)伯爵把汗巾儿掠与(予)西门庆,将瓜仁两把哺在口里都吃了。” “……and in handkerchiefwere melon-seeds thatMoonbeam(爱月儿)had cracked with her own teeth. Pochüeh(应伯爵) tossed the handkerchief toHsi-mên Ch’ing, grabbed two handfuls ofmelon-seeds and crammed them into hismouth。”第六十八回:“瓜仁儿都是我口里一个个儿磕的, (听)说应花子倒挝(抓) 了好些吃了。”“The melon-seeds I send you, I cracked with my own teeth, I hear BeggarYing ate them all。”据人们的语言习惯,也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瓜仁便指瓜子的仁,有的可食。四川话讲,瓜仁为去了壳后的瓜子米米。据所说的“亲口磕的”,“我口里一个个磕的”,也据前面我们对磕瓜子的考察,可以判断《金瓶梅》中所说瓜仁儿应是葵花(向日葵)的瓜子仁。
    《金瓶梅》中还提到用瓜仁泡茶喝。第六十八回讲,吴银儿使丫鬟吴惠、腊梅给西门庆送茶喝。“揭开盒儿,斟茶上去,每人一盏瓜仁香茶”。第八十七回说,“那妇人(潘金莲)听了此言,走到屋里,又浓点了一盏瓜仁泡茶,双手递与(予)武松吃了”。据我向有关人士咨询,北方人有用瓜仁(向日葵瓜子仁)、杏仁、葡萄干、枸杞等泡茶喝,以增色添味的饮茶法。据所说的“亲口磕的”,“我口里一个个磕的”,也据前面我们对磕瓜子的考察,可以判断《金瓶梅》中所说瓜仁儿应是葵花(向日葵)的瓜子仁。
    《红楼梦》中偶尔提到瓜仁油。第七十六回:“(贾母)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瓤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地)吃了,再细细的(地)吹一套来。”这里的瓜仁油周定一等主编的《红楼梦语言词典》解释为,“用瓜类种子提炼的油”。瓜类种子即瓜子,瓜仁即瓜子的米米,去掉瓜子壳后的仁。这里的瓜仁油是什么油,西瓜子、南瓜子、红瓜子、白瓜子、葵花子油?词典没说明。我们认为这里的瓜仁油不是西瓜子、南瓜子、红瓜子、白瓜子油,只能是用葵花子的仁榨的油。除了本文前面分析的书中的瓜子应是葵花子那些理由外,这里还要加一条理由。即向日葵是著名的油料作物,人们大田栽培向日葵就主要是为了零食瓜子(葵花子)或用葵花子榨油食用。而人们种西瓜、南瓜都是为了吃其果肉。其种子即西瓜子、南瓜子,主要用于留种或零食,西瓜子多数时候则遗弃。红瓜子更不用于榨油,白瓜子只限于在川渝、西南地区消费。说《红楼梦》中的瓜仁油为葵花子油也有一定的技术史背景支撑。在国际上, 1716年英国人A.布尼安(Bunyan)首次从向日葵种子中提取油脂成功,获得了《向日葵油提取法》专利。《红楼梦》的主要作者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中叶。据前面考证向日葵已于16 世纪中叶传入栽培。经过两个世纪的摸索,加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榨取植物油食用的技术传统和习惯, 如(油)菜子油(四川又叫青油)、芝麻油等,故18世纪以来中国当已能榨取葵花油,已掌握了这门技艺并已投入实际应用。总之,《红楼梦》中的瓜仁油当是葵花油无疑。
    综上,《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瓜子、瓜子脸、瓜仁、瓜仁油皆指向日葵子(脸、仁、油)。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457.
    [2] 邵万亮,章国超.金瓶梅饮食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187.
    [3] 杨宪益,戴乃迭.A Dream ofRedMansions:第4册[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5.
    [4]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F[K].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428.
    [5] 张箭.美洲花生、葵花的传播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J].农业考古, 2004, (1): 87.
    [6] 曾芸,王思明.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动因分析[J].农业考古, 2006, (4): 191.
    [7] 王毓瑚.中国农学书目[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64: 175.
    [8] 孙家富,张广明.文学词典[K].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 302.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年度一般项目“新大陆农作物在世界———中国的传播和意义”(07JA770005)
    作者简介:张箭(1955-),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历史与文化研究。
    原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