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明四大奇书研究 >

《西游记》中的三类妖魔


    《西游记》是一部脱胎于真实历史故事的神怪小说。说它脱胎于历史,乃是因为它是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作为缘起的,实有其事,实有其人;说它是神怪小说,乃是因为该小说的“角”非神即妖,即便笔涉真人,也带上了三分“神”气或“妖”气。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学的语境里面,神鬼非但殊途,亦且水火不容,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西游记》里,作者吴承恩却做了一回成功的尝试:他巧妙地调动手中的如椽大笔,在“神界”与“魔界”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打通了神魔两界的任督二脉,打破了神魔之间的森严壁垒,使得“神”、“魔”之间的界限消弭于无形:神一不小心就成了妖魔,妖魔也可以在顷刻之间成为神仙中人。神魔之间这种近于自由的角色转换并不是吴承恩的发明创造,在释氏看来,这其实是平常不过的,所谓:“即心即魔,即心即佛,佛魔一体,而自心用不同。”如此而已。
    但是,这种转换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却大大丰富了小说人物的内涵,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无限地扩展了,也使得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够更为贴近生活,创造出更加生活化的人物来,这恐怕也是童话色彩极浓的《西游记》能够为每一代成年人所喜爱的原因所在。这也为我们全面审视《西游记》中的妖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西游记》一书写到的妖魔千千万,作为重量级的“角”出现的就超过了半百。这些“角”绝大多数以“负”的力量为存在方式,他们构成了唐僧西行途中的种种阻力。这些角色在小说中的存在方式虽然相同,但其社会关系却又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是其他,正是神魔界限的被消弭。下文将详细讨论以“负”的力量为存在方式而成为唐僧师徒取经阻力的妖魔,根据这些妖魔的出身来历,我们将之分成三类:一类我们命名曰“迷失派”;另一类则称为“逍遥派”;还有一类妖魔,称之为“觉悟派”。
    一、迷失派
    这类妖魔原先都不是妖,不但不是妖,而且原本和神佛还是一家子。他们在成魔成妖之前都有挂靠组织,甚至成魔之后其编制还在原单位,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妖魔在原单位的位置竟然无可替代,因此这派妖魔最终无法在江湖中立足的时候又回到原单位去了。这类妖魔数量并不多,总共一十六个:黄袍老怪(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星);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太上老君看守金炉银炉的童子);青毛狮子精(文殊菩萨坐骑);鼍龙精(西海龙王敖顺妹妹第九子);独角兕大王(太上老君青牛坐骑);黄眉老怪(为弥勒佛司磬的黄眉童儿);赛太岁大王(观音菩萨坐骑金毛犼);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大鹏雕(青毛狮子怪是文殊菩萨坐骑;黄牙老象是普贤菩萨坐骑;大鹏雕是如来佛舅舅);白鹿精(南极仙翁坐骑);老鼠精(托塔李天王之女);九灵元圣(东极妙岩宫太乙救苦天尊坐骑);玉兔精(太阴星君广寒宫捣玄霜仙药之玉兔)。以上一十四怪,青毛狮子精出现两次,但同是文殊菩萨坐骑,只算一个。外加黄风老怪(黄毛貂鼠精);金鱼怪(观音莲花池里的金鱼),共得一十六怪。
    可以看出,除黄风老怪和金鱼怪之外,其余十四个全都和神或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本身就是天上的星宿。黄风老怪和金鱼怪稍显特别,这两怪本身和天上的神佛并不存在什么关联,只不过这两怪在祸害人间之前都是在佛法的感召下得道的,既然如此,这两怪就也算是“我佛中人”了,金鱼怪后来被观音菩萨收走,和菩萨一起享受人间供奉;黄风老怪好像不知终局,其实只需稍作推理也不难猜测的,想来慈悲如我佛如来,即便不作“护犊子”之举,也决不至于把这只在如来道场得道的老鼠贬至九幽之地。剩下的一十四怪其结局几乎一模一样:无一例外地现出原形,很不体面地卷起铺盖回老家操旧业去了。
    为什么把这一十六个妖怪叫做“迷失派”呢?是因为这些妖怪在下凡为妖之时并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也不清楚自己最终将归向何方。他们都是因为难耐天庭寂寞,贪慕人间血食或人世权势富贵而偷下凡尘的。他们也很清楚,这种日子虽然自在痛快,但是可以掰着手指头数出来的,所以他们基本上过着末日狂欢式的生活。
    二、逍遥派
    这一派主要以牛魔王家族为代表。共三十六个:黑风山熊罴怪;尸魔(白骨精);红孩儿(牛魔王、铁扇仙之子);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如意真仙(西梁女国解阳山破儿洞落胎泉护泉,牛魔王兄弟);蝎子精(西梁女国毒敌山琵琶洞洞主);六耳猕猴精;水鼋精;铁扇仙(牛魔王妻);牛魔王;万岁狐王(牛魔王二房之父);玉面公主(牛魔王二房);万圣龙王(乱石山碧波潭潭主);万圣公主(万圣龙王之女);九头驸马(万圣公主之夫);十八公(松树精);孤直公(柏树精);凌空子(桧树精);拂云叟(竹精);赤身鬼(枫树精);杏仙;蟒蛇精;蜘蛛精七个;蜈蚣精(黄花观主);艾叶花皮豹子精(隐雾山折岳连环洞洞主);避寒大王、避暑大王、避尘大王。
    其中牛魔王的亲朋故旧就占了八个。“逍遥派”和“迷失派”不同,他们跟天庭和西方极乐世界几乎没有任何瓜葛,他们自占山头,自我修炼,自成一家。这些妖魔要么法力高强,比如牛魔王、六耳猕猴精,都有七十二变;要么身怀绝技,比如蝎子精,他的倒钩就是如来也忌惮三分。他们凭借自身的修为过着自由自在、轻松闲适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内容也很丰富:娶妻生子、交朋结友、谈玄论道、抟砂炼汞、闭门修仙,不一而足。迷失派的自由是暂时的,他们的行为很受限制,就拿黄袍老怪来说吧,他虽娶了百花羞为妻,但他们之间的夫妻关系是有时限的,因为黄袍老怪和公主本来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私通只为了结前缘,缘分一了,夫妻关系也就随之终了。相比之下,牛魔王就不存在这种约束。关键的一点:逍遥派们大多有明晰的人生规划,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都过着亦人亦妖的生活,但是其人生目标却直指成仙了道。其中也的确有个别妖精通过自身努力修炼成仙的,这点下文将会提及。
    逍遥派妖魔的结局也有共性,不是被孙悟空打死,就是被猪八戒筑死,当然也存在例外的情况:黑风山熊罴怪,被观音菩萨收走做了落伽山的守山大神;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去做了散财童子;蜈蚣精,被毗蓝婆收去做了守门人;老鼋精,既是唐僧西行途中的助力,又在如来的授意下成为唐僧五众归途中的阻力,功过相抵,仍旧在通天河底修炼;牛魔王结局成谜;九头驸马是《西游记》中唯一逃生的妖魔,九头驸马本无生理,也许是老孙想要在二郎神面前表现度量吧;铁扇仙是所有妖魔中唯一一个靠自身努力修成正果的,她成仙了。《西游记》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不多,铁扇仙应该是《西游记》所有女性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她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她的儿子红孩儿被南海观音带走了;她也是个不幸的妻子——她和丈夫牛魔王没过多长时间的恩爱日子,便被牛魔王冷落一旁,一个人过着清灰冷灶、形影相吊的生活;她其实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妖精,她虽有恶名(人称罗刹女)却没什么恶行,事到临头还保护不了自己。但正是这样一个妖精——称为“妖仙”可能更合适些——在最终一无所有之后修成真仙,并成为一方黎庶的守护神。应该说,吴承恩(或者说是吴承恩之前的创作者)对这个人物还是倾注了同情的。
    三、觉悟派
    《西游记》中还有一类妖魔,我们称之为“觉悟派”。“妖”而“觉悟”,从叫法上就可以看出他们与其他妖魔的区别。没错,这类妖魔虽然名为妖魔,却无“妖行”,不但没有妖行,反而斩妖除魔,逢妖必杀,成了妖魔的对立面,而其本身却的的确确是妖魔。这些被称为“觉悟派”的妖魔,就是唐僧的三个徒弟以及他的坐骑白龙马。
    先说孙悟空。他的魔性和他的觉悟一样,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本是只石猴,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间,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桃源生活,他原可以在花果山之上水帘洞之中永乐天真的,但是他没有。这只一直在追寻人的理想的石猴在个人奋斗的过程中被打上了“妖猴”的烙印,最后被能洞悉天地之机、通晓阴阳之变的西天佛祖给阴了。这只猴子在五行山下沉埋了五百年,终于认识到当年的豪言壮语“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终究不过是自己年轻气盛之时的一句虚妄之言。于是,从他被观音菩萨点化的那天开始,这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齐天大圣便开始了漫长的证道之旅。
    孙悟空的觉悟跟他的两段经历密不可分:一个是五指山下“不得展挣”的五百年;一个就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的十三年。五百年的远离尘嚣使孙悟空有了足够的时间来反省,我们可以看到,五百年后的孙行者,干云豪气虽在,但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臆想早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就是为什么孙行者在五行山下见到观音菩萨时会说出“知悔”这样两个丝毫不合其自身秉性的字眼来的缘由。五百年换来了这样一个认识,这是一个“跟头”跌出的觉悟。孙行者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十三年,既是他实践认识的十三年,也是他的觉悟不断加深并越来越明晰最后终得大欢喜的十三年。
    我们在看《西游记》时会发觉,里面的两个重要人物——孙悟空和猪悟能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在小说里有一个大的变化,以被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为分水岭,之前的孙悟空独来独往、自由自在,天地虽大,却是老孙一个人的家;而在这之后,孙悟空的行为明显被加上了诸多的约束,不再天马行空任我逍遥了。从小说第十四回开始到结束,可发现就是后期的孙悟空前后变化也非常明显,这些变化反应了孙悟空在历经劫难之后终于见性明心,完成了佛家所说的渐悟成佛的这样一个过程。
    先看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的一段描写:“……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坐着!坐着!等老孙去寻着那厮,教他还我马匹便了。’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窜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行者……道:‘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哏哏地吆喝……”
    第五十六、五十七回,孙行者杀了杨老儿的儿子,提着个头来见唐僧,唐僧惊下马来,骂了句:“这泼猢狲唬杀我也!”骂完就开始念那话儿了,最后被唐僧赶走方才罢休。孙悟空能走哪去呢?他飘在空中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回见师父。但终不为师父所容,“大圣见师父更没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
    第九十八回:“他们三人,也一齐声相和。撑着船,不一时稳稳当当的过了凌云仙渡。三藏才转身,轻轻地跳上彼岸。四众上岸回头,连无底船儿却不知去向,行者方说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醒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行者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以上三段,代表前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孙行者,对比强烈,却正说明了孙行者自我修为不断提高、觉行渐趋圆满的过程。
    猪八戒是又一个觉悟派的典型代表。他原是天蓬元帅,因醉酒而犯了色戒,被打下凡尘,又因错投了胎,遂变成猪的模样。天蓬元帅的经历说明天上的清规戒律是十分严苛的。猪八戒对自己的这一糊涂举动那是后悔莫及,故此老猪的觉悟其实来得很早,早得酒还没有完全醒过来就已经下定决心,如果可以重来……后来发生的种种都让猪八戒刻骨铭心:是人却长着猪的模样,即便有着一副菩萨心肠在别人眼里也是妖怪;无以为生,吃人度日,你道人肉真这么好吃么?小说第八回就交代了猪八戒的悔过心理。观音大慈大悲,为老猪指明了出路。猪八戒虽然在西行途中屡开小差,但在师傅及师兄弟的督促下最终证得大道。
    沙和尚的经历和猪八戒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这个人物在小说里远不如猪八戒活色生香罢了。小说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来集中描绘这个人物,之后便几乎没有在他身上花费过浓墨重彩了,偶一提及,除了师兄弟之间的打趣之外,就是一副义正词严的刻板面孔,让人喜欢不起来。从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来说,这个人物是不成功的。但小说里凡提到沙和尚这个人物,无不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西行团队中最有决心的,唐僧以外,非沙僧莫属。后来他功行圆满,证得金身罗汉,但是这个封号对他而言仅仅只是叫法上的变化,对他自身已经很难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了。
    白龙马和沙和尚相似,自从观音为他指了一条明路之后,便再没有动摇过,直到被如来封为“八部天龙马”。
    四、结语
    三类妖魔中“迷失派”和“觉悟派”之间有比较多的共同点。比如,绝大多数原先都是天上的职司人员;最后不管愿不愿意都无一例外地回到天上去了,他们的人生曲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他们的成魔原因,迷失派是自甘堕落,自毁前程;觉悟派的成魔则是被动的,由某种自己无法掌握的客观原因造成。“逍遥派”咋一看好像和“迷失派”、“觉悟派”都不同,但仔细一琢磨会发现他们和觉悟派也有一致的地方。“逍遥派”中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成仙。这和“觉悟派”的人生指向无疑是一致的。有些妖魔如果不是唐僧师徒主动找上门来,他们也绝对不会去赶这趟浑水,比如如意真仙、铁扇仙、牛魔王等人,他们已经修炼成很高的道行,这些人根本无意和取经团体纠缠不清,但是天意弄人,他们还是撞到一块来了。
    不管这些妖魔最初来自何方,最终又身安何处,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他们都曾经背负了“妖魔”这样一个身份,甚至是作为使命而不得不背的一个身份。这多少为这部“滑稽小说”增添了一点悲剧的况味。是的,整部《西游记》,看似滑稽突梯,笑料百出,实则只是上演了一出出的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1]吴圣昔.西游新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2]何满子.《西游记》研究的不协和音[J].江海学刊,1983,(1).
    [3]马厚寅.孙悟空擒妖魔统计[N].解放日报,1986-5-1.
    [4]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The Four Master works ofthe Ming Novel[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孟繁仁.重新认识和评价《西游记》[N].光明日报,1984-11-20.
    [6]方胜.谈谈《西游记》主题的基本性质[N].光明日报,1986-10-21.
    [7]李少雍.近年神话研究[J].文史知识,1983,(5).
    [8]茅盾.夜谈偶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
    [9]浦安迪.浦安迪自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2011.
    [10]吴承恩.西游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1]王美淼.猪八戒性格中的积极面——《西游记》人物形象探赜[J].语文学刊,2011,(2).
    原载:《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