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丁筱青:分级书目的研制和开发


    纸质的东西,现在已经越来越被电子产品替代。而纸质的阅读似乎也越来越多被消解,事实上纸质的书对于儿童专注力的理解,对于精神的,情感的熏陶,都有电子产品不可取代的魅力,而且翻书的感觉,让自己慢慢进入书的感觉,是一种完美的、美妙的连接。所以我们提倡的是更多的将我们的关注力放在纸质书的阅读上,放在那些更经典作品的阅读上,为此,亲近母语研究院,在我们10多年的探索时间基础之上,成立了我们书目研发小组,在前面各类书目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打造我们期望的最专业儿童分级阅读书目,这是我们的期望。
    研发组的老师,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熟悉儿童心理,儿童阅读的专家,有儿童文学的作家,有教育研究者,图书管理者,民间儿童阅读推广者,家长,一线老师,甚至于还有大量的孩子。我们学习了国内外很多分级阅读理论和分级阅读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这些来自各方的意见能够相互融合,因为他们代表着各个不同的层面。
    研发书目基本理念是围绕着这样几个关键词来展开。第一个关键词:儿童性,第二个关键词:经典性,第三个关键词:教育性。第四个关键词:课程化。
    儿童性
    第一个关键词:儿童性。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天使,是对一个人生活当中最伟大的馈赠,如果我们生命中没有童年,我们一出生就是一个小老头,就是一个小老太,你会发现了然无趣。人的一生当中非常短暂,所以才会非常宝贵,因此我们成人记得我小时候,我只要说出来就有着无限的感慨,因为小时候永远回不去,小时候的很多话语,小时候很多的美好,所以成人世界一样,有属于自己世界特有的那种特质,有人称为儿童的宇宙,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勾连,用自己的方式来接纳吸收融合这个世界。
    我们都会说孩子目光纯净。这一生有多漫长,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喝不老泉的水,有的人一生可能非常短暂,就像孩子说的,只要你心足够丰满,只要你内心怎么样,刚才看见台上孩子说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想,我自己小时候是个什么样子,我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曾经讨论过的很多的生活状况,其实一定是要有清晰印记,我们现在忽略了儿童成长过程当中身心发育阶段特有的东西,我们要成人的意志,用成人来界定,每一个孩子应该成长为什么样子,我们却忽略他们应该有他们自身的样子。
    2007年我读了《不老泉》,当时我和女儿一起读这本书,我问她你喝还是不喝,她说不喝。她说了她的理由,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忘记,她说喝了永远不死会怎么样呢?人全都死了,地球都爆炸了,你就是尘埃,永远在浩瀚的宇宙当中转啊转啊,没完没了,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孩子。刚才我问她喝还是不喝,她说还是不喝。我相信,快十年前的回答和十年后的回答背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成人用自己理性来代替儿童的体验,用概念代替了感悟,越来越多的孩子就成了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上的作品,有一本很经典的书,叫《从罐头河里出来的孩子》,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孩子,这孩子经过各种营养,也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孩子,是一个男孩子,所有的一切都符合我们成人世界的标准,没有一点点瑕疵,等到有一天,购买这个孩子的父亲,希望这个孩子不要这么好,不要这么优秀,为什么?
    因为它已经优秀到好得不像一个孩子,而像一个机器人,他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点坏,能像其他的男孩子一样从扶梯上滑下来,能够吐一点痰,能干一点小坏事,可是这个孩子做不到,因为所有的配置里面是没有这些的。于是这个孩子打电话给生产厂家,说你们的设计能不能改变,生产厂家立刻非常紧张地说:“我们的产品出了问题吗?没有问题,如果出了问题立刻寄回来,我们给你修整好,或者给你一个更好的更符合标准的。”
    很多年前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可怕,我们的孩子就已经在这样的生产线上进行,我们用着统一的标准要求着一批完全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整齐划一,要求他们一样,要求他们一样的听话,要求一样的怎么样。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孩子,都一样的说着虚假的话,现在不是我们逗着小孩玩了,都是小孩逗着我们玩了。我们已经不知道儿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教育应该给儿童,到底应该给他什么,到底应该给他引领什么,我们承认觉得我们的观念,是可以取代他的。
    多年前,我们做儿童阅读,我们看到一个小学暑假的推荐书目,没有一个儿童作品,全部都是成人的世界名著。现在,儿童的文学作品已经开始丰盈起来,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是完全不一样的。成人阅读与儿童阅读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一个写文化文学作品的作家,呈现给三年级还是五年级的一定是不一样的,成人的取向和儿童文学是不一样的,儿童文学是包含着完美意义价值的文学。有人曾经说儿童文学是神的文学,是来自天国的文学。来自天国的文学,一定是特别美的,只是一种完美的,只是一种抒情的,不是。代表着可以契合儿童精神世界这样的一个成长轨迹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们应当以最适合他们的途径呈现给这些孩子。
    我们要帮助他们进入这个世界,大家应该读过《世界为谁而存在》,这不仅仅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寻,提出他们的疑问,也是他们探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一种体验。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为儿童存在的一种美好,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我们的儿童文学是排在世界文学名著之外。
    我觉得这些应该更适合儿童理解与接受,所以我们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读来是欲罢不能,成人读来也是欲罢不能的。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一家杂志,杂志上面的封面宣传语就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是0—99岁,当我们寻找到适合他们年龄和生理特点的作品,也应该适合他们智力发展状态和兴趣爱好,这些作品因为适合他们,契合他们的世界而成为他们精神生命中重要的食粮。
    我们会发现有的作品与我们现在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契合,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说《稻草人》,叶圣陶先生的《稻草人》,是否适合一年级的孩子阅读,是不是适合一年级的孩子阅读。应该尊重儿童各种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考量,而不是因为这个作品好像出现的还比较早。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放开自己和世界连接的时候,他们对语言充满了渴望,对情感充满了渴望,对与人打交道充满了渴望,对权威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外部世界,以及他们不知道的世界能够借助于这些文字的方式,借助于童话的方式展现给他们,这就是我们的孩子有可能去爱上适合他们阅读作品的原因所在。
    我们在很多地方会对那些刚刚走出工作岗位的新老师说,当你课堂纪律没办法控制的时候有一个绝招,这个绝招就是讲故事。因为孩子特别迷恋故事,迷恋那些在故事里面活跃着的那些情感,那些语言,那些力量。而所有的故事只是一种文字放在那里的时候,都是死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嘴巴,通过我们的阅读,进入到我们的眼睛,进入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听到看到,让我们感觉到他才是活的。
    每一个故事经由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面,嘴巴里面,心里面感受到,并且表达出来,其实带上你的气息,你的情感,和你的理解。梅老师刚才在台上一再强调一句话说,这就是经典的意义,我还是觉得一个经典,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东西,同时他也可以带上自己的气息、温度、情感,再传达给孩子们,再传达给你们的朋友们,再传达给你周围的人,只有这样美好的世界才开始在孩子面前展开,而且是诗意的展开。
    现实世界也会随着这些故事慢慢的转变而更清晰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所以我们会清楚的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无论是文体上,无论是字数上,无论是阅读的水准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越是往高年级去,梦幻的色彩越消解,现实的成本越增强。那么孩子慢慢的开始从那种梦幻状态,慢慢进入现实世界。
    这些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给孩子打开了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在这些作品里面,它不仅仅感受到古今中外,而且可以感受到童年人的这种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成功成长的界限,缓解了成长的压力。事实上,一个人在童年时候能够得到的熏染,在他们成长以后,一定可以再一次成为他们的吸收的源泉。我想我们知道了解儿童,才能够理解豆蔻镇的儿童和强盗,我们有一个老师说他感受不到豆蔻镇儿童的欢乐,那种幽默。
    我们也才能够懂得《长袜子皮皮》何以在瑞典教育史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论。所以我们的书目,更注重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更注重关注儿童生命中的每一个节,每一个点,就像我们原创童话书中有一本书一样。在他们适合的年龄为他们播下安的种子,期望有一天会盛开出属于他们自己圣洁的莲花,而不是我们在不适当的时候给他们强行种下种子。
    所以我们的书目尽可能清晰的画出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阅读时候的需求,从低年级的图画书为主,过渡到桥梁书,到文字书。从文字偏少的故事,情节简单,线索简单的故事。单线索的故事,到复杂的多线结构的故事。先叙事的,再抒情的,后议论的。民间故事,民间的神话、传说到我们通常大家熟悉的,慢慢的越来越接近于现实的作品,这些在我们的书目当中都得到了清晰的呈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在这样的阅读当中会渐渐的丰盈,渐渐的壮熟,这是我们说的儿童性。
    经典性
    经典至少是那些经历了时间与空间的考验,历经数代人的阅读而被保存下来,并且能被不断提起,不断的重复阅读,不断给人启迪的作用。他们保留了人们真正的本质性的有价值的东西。
    这样的经典对儿童的语言、情感、精神有所滋养,给儿童打下人生的底子。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经典包含很多,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作品,没错。对儿童而言,对我们而言,经典包含很多很多。
    在我们的这个书单当中,不仅仅有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而且还有哲学,甚至于植物、动物,我们所说的科学等等的百科书目,我们也在其中,但是对儿童而言,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能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所以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儿童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那种气息、思想情感会穿越文字,与我们的生命相连接,所以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充满荒诞、快乐气息的艾丽斯,我们可以从格林童话进入爱徒生童话,我们可以从外国的优秀进入中国的经典,我们精心的遴选,希望在众多的经典当中选择富有代表性和个性特征的作品。
    经典中也包含当代优秀的作品,因此很多国际大奖小说,也包括我们中国的获奖作品,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状态演绎着经典的另外一种事态。
    我们在遴选的时候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外国的和中国的比例,比如说当代的怎么处理,比如说我们新生代的那一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我们如何放入,这些问题我们都经过了很多次的商榷,甚至于有很多次的冲突,最终我们也在书目中呈现我们的态度。
    教育性
    儿童在接触世界、融入世界的时候,由于自身的年龄和它的经历这样的关系,他需要接受相应的指导。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我们成人恰好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引领者,是一个陪伴者。
    因此,提供良好的一切给孩子,我们教育的任务不是表现在我们要引领他们走向一个高高的概念,不是走向一个我们认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标签,这样的教育性主要应该表现在作品语言是纯正的文学表达。
    其次我们要看到的是作品的主题能够呼应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其实当我们说作品的语言是纯正儿童表达的时候,是说它应该成为我们儿童学习母语的语言材料。而它的作品主题能够呼应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说儿童养育心灵的精神养料可以从中得到供给。
    作品能体现不同的文学题材,这样可以大大丰富孩子对文学的把握,给孩子呈现文学阅读的多种视角和多种纬度。
    所选的作品均为名家名篇,是儿童阶段我们认为它必须相遇,也应该相遇的那些优秀的作品。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与形象,传达一种教育的魅力,这根本无可厚非,应该是值得我们大大的鼓掌。
    儿童文学借助于美,借助于善良,借助于神奇,唤醒潜伏在儿童深处的崇高。教育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也是必须。成人文学可能不承担着,或者不必须承担着教育成人的义务,但是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不能抹杀。那些看似浅显唯美的儿童文学,如神一般的超脱尘世,但却又非常深刻的意义。
    在有趣的故事当中,孩子一方面吸收故事的同时,一方面将教育的元素吸收,我相信各位老师非常熟悉一本书,叫《木偶奇遇记》,其实这本书教育性非常强,当初创作这本书的时候目的性就非常强。在这个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性是怎么样通过故事的方式展开的,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价值观、道德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看法等等,现在依然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比如我们很多老师熟悉的,《总有一天会长大》,和《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这样的作品,让孩子看到每一个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小读者也可以看到自己找到共鸣,在别人的生活中得到启示,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式。
    所以这些作品,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每一本书不是一个元素,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那些经典当中找到与自己共鸣点更多的地方,一本优秀的作品,一个经典的作品,主题一定是开放的,多元的,在反复的阅读当中会得到不断的螺旋向上的这样的一种启迪,更能够呈现教育多元化的状态。
    这一种多元化并不是只是包含着我们所说的这种主题教育,还另外包含着对儿童语言发展、心性发展、文学感悟等方面的帮助,因为这个时候语言,儿童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这个我前面已经说过。儿童文学作品中哪一种优雅,那一种趣味,那一种变幻都是我们可以吸收的。
    我很喜欢作品当中的一个癞蛤蟆,《柳林风声》,我就觉得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趣味,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带到孩子们面前,丝毫不要觉得这里面有什么大家强行要挑出来的教育性,而是要让孩子更多的感悟和体会。
    课程化
    下面要说的这一点是亲近母语在做这个书目的时候我们共同认可的,亲近母语最最有个性的一点,那就是课程化。亲近母语一直致力于培养一个完整有智慧的人,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属点。
    儿童文学整本书的阅读课程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因此在我们的书目当中,包含了很特别的课程书目,我们这个书目包含了这样几个板块,第一,课程书目,第二,拓展书目。
    课程书目也分为整本书阅读课程和童话书阅读课程,其中拓展书目也分为整本书、童话书和百科。在这些书目当中我们会有适度的配置,比如说我们在一二年级,在整本书阅读当中,我们是以童话书为主,儿童文学整本书文字类的书目,一年级我们配置了4本,二年级我们配置了8本,童话书我们分别配置了32本。
    三四五六年级,我们童话书课程配置是配16本,五六年级分别配了8本,文字阅读在二年级到五六年级,我们分别配置了8本,在进行这些课程书目选择的时候,我们尊重的原则是与我们总体原则不冲突,不违背的。这中间既有我们通常所说包含了经典,另外也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同时兼顾到了作品的风格与特性,也兼顾了国内外,同时我们还兼顾到了童话书课程的基本特性。
    在这样的课程书目里面,我们主要的是以整本书教学的方式,帮孩子阅读这些最基本的经典作品,也就是说所有我们在课程书目当中列出来的这样的书,都是作为必读书来出现的,作为班级的必读书来出现。这些必读书以教师作为引领,师生共读,以班级读书会的交流的形式来进行。
    我们希望能借助于班级这样的课程性的阅读,不仅仅带孩子阅读这些经典,而且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的阅读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文学的引领,如何阅读各类的作品,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在教师的引领之下,不仅得到了深入的细致的阅读,而且会掌握一定阅读的方式。
    这种师生共读的方式,教师引领的方式,将一些比较有难度,却也不应该忽略的作品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呈现。使得教师教有抓手,这样的操作是十分便利。
    在此基础之上学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继续阅读我们拓展书目中的作品,那些同样是经典性的作品。如果再有一些学校或者有一些地区,还没有能力去开展我们的这种整本书课程书目,也可以作为最初的阅读书目,也就是说这个阅读书目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大家在操作的时候,是有很大的灵活性的。
    当我们课程书目的阅读,借助于校园阅读,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展开以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有了相应的保证。所以老师拿到这样的书目在进行操作的时候,相应来说就会省力很多,学有余力的孩子在阅读拓展书目中的那些经典作品的时候,满足了自己阅读的欲望,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他们会得到更多的滋养。所以这样的书目的制定,不仅仅是围绕着孩子的需要来设定,还涉及到成人的帮助和学校的阅读推广,因为儿童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自由的阅读,很多的孩子在阅读当中也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不同的层次代表着不同的需求和阅读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选择和实施,这只是简单说的使用的方法。
    每一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老师对于作品的理解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层面。所以当我们老师在引领孩子的时候,首先你要好好的去读这样的作品。
    总之,亲近母语这一次推出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书目,是针对小学阶段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知识结构、情感和心理需要,而特别打造的。同时还为学校、老师和儿童阅读推广人提供了相关的课程指导。
    为了更好的使用该书目,我们还将为本书目配备相应的使用指导,有对于这些文本的解读,有对于整本书课程的案例,还有操作指导等等。希望我们的努力真正的能够促进儿童阅读的常态化、高品质化,也能够促进市场的精品化。
    当然分级阅读当然有很多角度,我们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点,很多的层次,很多的状态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余耀老师说不同年段读不同层次的书是分级,因此我相信我们大家应该有深深的体会,我们是为了关注儿童阅读去分级,而不是为了分级去分级。
    所以支持分级与不支持分级,分级该怎么分级,其实是没有绝对的标准的,就好象那水你喝还是不喝,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我相信当我们手里没有拐杖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东西能帮助我们,当我们可以甩开拐杖可以打步向前的时候,那拐杖早就可以扔掉了。
    我也很希望有一天根本不需要分级阅读,拿到一本书,你需要什么可以直接的,你就可以感觉和判断出来。
    有一位伟人是我心中一直很敬佩的伟人叫曼德拉,他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样貌可以看他们如何对待孩子,和孩子相处当中能够看得出来,因为孩子是这个社会最宝贵的市民和最大的财富,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变成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样子。
    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变成一个虚伪的样子,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以他们自己最本真的样子,最美好生活着,长成他们最美好的样。
    (丁筱青,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此文为丁筱青在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的发言。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2015年度“阅读改变中国”颁奖典礼由中国教育新闻网、南京市栖霞区委宣传部、亲近母语研究院共同主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儿童阅读可以分级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