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全景式展现上海城市精神和抗疫方案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2:11:5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本报讯 今年初,作家何建明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意外被留在上海。200多天里,他亲身经历上海战“疫”全过程,对这座“人民城市”有了深厚情感和创作自觉。他从不同视角切入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用文学的方式对上海的城市精神和抗疫方案做了全景式展现,分别由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9月11日,由上海市作协、作家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上海表情 人民城市——何建明抗疫作品研讨会”在沪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韵斐,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伟,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毕胜,以及部分作家评论家、主办方代表和抗疫纪实创作上海作家代表等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马文运主持。 《上海表情》记录了作者疫情期间在沪生活的日常点滴,其中既有政府层面的管理运转智慧的展现,又有普通个体对待疫情的心理承受过程和感人故事,还有对上海抗疫历史的梳理和对非典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回顾总结。作品分为27章,串联起作者百余天的心路历程。为了采写《第一时间》,作者结合一线采访和重要资料,多次奔赴上海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书写讴歌了一批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群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新时代“硬核力量”。 与会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坛涌现了一批体现上海城市精神、抚慰人心、鼓舞士气的作品,《上海表情》《第一时间》就是其中的佼佼之作。作品注重挖掘一手资料、记录真实见闻,细微之处充满人性的悲悯和温暖。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说,作者展现了上海这座疫情之下格外引人注目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抗疫故事,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定格了一位位普通医生、社区志愿者、机场工作人员的忙碌身影,“上海为什么能”的答案就藏在这两本书里。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作家的笔下要有敏锐坚定的文学担当和努力书写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感。《上海表情》写的是上海的表情,又何尝不是当时武汉和整个中国的表情,虽写抗疫,从中可见上海何以腾飞、何以走在前列的原因。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认为,作品之所以得到读者共鸣,是因为作家对市民心境变化作出了渐进式呈现,最终升华为对抗疫英雄的致敬,字里行间如同一个个悠扬美好的音符组成的音律,跃动心间。 谈及创作感受,何建明表示,文学是社会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先导与光芒,作家要有自己的思考,要起到引领表率的作用。对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作家绝不能视而不见,要与国家和时代发展同步。书写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必须跳出“风花雪月”“弄堂阁楼”的旧模式,把精力和着力点放在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当下现实。创作这些抗疫作品,是一个作家对一座城市、对自己的生活、对文学的一种态度。作家有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和书写去完成和书写“人民城市”的特殊表情。 据悉,《第一时间》目前已输出俄罗斯语、白俄罗斯语、吉尔吉斯斯坦语、哈萨克斯坦语等四个语种,法语、英语正在洽谈中;《上海表情》已推出了俄语版,日语、哈萨克斯坦语等版本正在翻译。而何建明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正在写新作《城市猎毒者》,从科学人文的角度追索人类遇到的病毒与医疗话题。 此前,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疫中表情 文学精神——何建明《上海表情》新书首发式”9月6日在京举行,何建明和评论家黄宾堂、张亚丽同现场读者分享了作品的创作过程和阅读感受。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体验真实、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的抗疫题材佳作。作品中有浓重的个人化感受和体验,文字真切,节奏短促,富于感染力。(欣 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