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断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57 人民日报 淳家锐 参加讨论
书籍是由承载物、文字以及由文字构成的信息组块组成的综合体,是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的载有某种信息的一种精神产品。书籍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对读书是很讲究的,焚香、沐浴、祭书就是典型仪规。古代很多爱读书的人,在读老、庄、孔、孟这些经典之前,一定得先去洗个澡,换上一身洁净的衣服,再向祖灵或孔子牌位敬献几炷香,行叩拜之礼。然后才端端正正坐下来,慢慢开始翻阅书卷。这样做道理何在呢?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一般人要改变命运,只有靠寒窗苦读。你行跪拜之礼,等于在表明心迹,进行一种庄严的宣誓,是以此鞭策自己。再者,文以载道,道为形而上,是行为指南,你在走近它时,应有虔敬之心,得恭恭敬敬,摆正自身位置,你才可能走进它。读书是要讲究心境的,在经过这一套程序后,你的心就会渐次安静下来,进入一种神闲气静的状态,就容易进入书的王国遨游。读书也能改变人的心境。对读书人来说,焚香夜读倒是一桩美事。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无论是你忙碌了一天,还是你命运之舟出现了颠簸,当新月升上苍穹时,沐浴更衣,然后坐到案几前,点燃一炷香,泡上一壶茶,取出一本透着清凉味儿的书来捧在手上,一页一页慢慢翻着。这时,你只觉得周身放松,什么疲劳了,忧伤苦闷了,便渐渐没了踪影。你就像独自行走在溪畔,潺潺的流水、鸟儿的一两声啁啾,还有那青草的素香,都在浸润着你抚慰着你。还有什么比这更愉悦的吗? 读书犹如与人交流谈话。当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书时,就与作者建立了一种关系,和作者就开始了交流。人与人交流,要善于倾听,要有倾听的耐心。读书倾听作者,就要认真阅读作者的文字,一句一句听作者把话说完。要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懂的不要故作矜持。自己一知半解,就说三道四,评头论足,是浅薄的做派。书是作者认识世界的成果,要受到时代等诸多限制,且有不同视角,亦有深有浅。要允许别人有自己的看法。听到不同声音,且慢拍案而起。任何一个作者,他只能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提出认识,对未来的事物他只能是一种趋势的分析估量。评判作者的认识成果,只能把这种成果放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来考量。《乌托邦》、《太阳城》的一些原则现在看来似乎难于理解,可是在400多年前的当时,它们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为它们提出了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的主张,描绘了一个人人必须劳动,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同理,《红楼梦》只能产生于清代而不能产生于秦汉。可以不读不喜欢的东西,无权也无法只让自己喜欢的存在。包容宽容之心有多大,你的涵养就有多深。 在阅读中充分尊重作者,不苛求作者句句是真理,但也绝不能盲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观点的读者,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照收,同样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读书要思索咀嚼。看一本书说了些什么,洋洋洒洒几十万言或更多,从哪里入手分析呢?不妨从这些方面看:看世界,也就是世界来源,看是持一元论还是二元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看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真实还是反映的是一种假象;看是站在什么人的立场上在发声,是代表的大多数人还是代表的少数人;看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和大多数人生活的改善还是相反;看是否有利于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美的天性发展和美的人性的展现;看是否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和美的享受。用这些一过滤,应该可以看出一本书是什么了,从而来决定自己的取舍。 没有书读是灾难,现在书太多,也要有所选择,才会使自己受益。可以说,现在书是浩瀚的,而读书时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能读数量有限的书。面对那么多书籍,从何读起呢?读自己的专业书自不必说。专业书,最基本的骨干书当在必读之列。扩展的专业书也只能抓最重要的读。除开读专业书,下面几方面的书是每个人都应当读的:历史,包括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读史,才能知道我们从何而来,才能知道我们的根脉。哲学,包括中外思想史。哲学是工具、是思想方法,它教你怎样看世界,怎样看他人,怎样看自身。人品修养、人际交往的书也当有所涉猎。即或是搞理工科的,也应当读点经典文艺作品,包括欣赏音乐和绘画书法等,这有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养,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不同的人可以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培根提出:“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字,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师生在共读中品味文字的乐趣
- 下一篇:别把阅读这堂大课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