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藏在科幻世界里的想象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22 中国教育报 张贵勇 参加讨论
□科幻作品的魅力在于丰富的想象力、对未来的探索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八九岁的儿童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求知欲,应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科幻作品 □教师需要了解科幻作品,善于把富有创意的科幻故事和情节引入课堂 在我国,许多教师和父母鼓励孩子看科普书,但对于科幻作品却谨小慎微,担心书中“异想天开”的情节让孩子想入非非。那么,科幻与科普到底是什么关系?科幻作品对儿童身心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应该怎么阅读科幻作品,能否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在接力出版社日前举办的童心对话名家系列活动上,长期讲授科幻文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岩,给出了他对科幻作品的理解。 科幻作品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1947年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12岁的小男孩聚精会神地仰望着星空。几分钟后,他发现了那个红色的亮点,他一直在搜寻的火星——因为他刚刚读完英国作家埃德加·赖斯·巴勒斯的《火星王子》。正是这本书使他决心做一名科学家。10多年后,他的梦想真的实现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参与设计了“旅行者”号探测器,还写了不少科幻小说。他一直鼓励青少年阅读科幻作品,走近科学。就像他始终所坚持的:科幻作家在人类历史和科学发展史上起了巨大作用,科幻作品更是为了表现人类无穷的想象力而诞生的。 “科幻作品最大的魅力,就是为孩子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满足了孩子对世界、对未来和人类命运的好奇心。”吴岩说,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一时期,孩子探索未知的愿望如果得到激发和满足,对其未来的身心成长和职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许多调查显示,科幻作品是儿童最喜欢的读物之一。他以《阿凡达》为例,指出这部电影之所以得到许多青少年的喜爱,就是电影呈现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有许多当代没有的科学技术,并以自身的逻辑满足了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建构。 科幻作品有故事有科技更有积极的价值观 在吴岩看来,科幻虽然有科普的成分,但和科普有很多的不同。两者的起源不一样。中国人对科幻的思考始于晚清,由文化先行者(如鲁迅、周建人、孙宝瑄等)推荐,翻译者提供译文。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幻创作风起云涌,涌现了大量的原创科幻作家。科幻作品除了具有文学性,还体现出明显的认知性,即解释了作品里描述的科学发明或科学原理,与玄幻、魔幻文学具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往往缺少科学依据,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里讲故事。 另外,科幻与科普的写作目的也不同。如果说科普主要是科学知识的推广,那么科幻则直指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比科普更全面地反映了科学的本质。如雪莱夫人于1818年创作的《科学怪人》,是以科学工作者为主人公的小说。故事把一个科学家如何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如何创造了生命、如何被所创造的生命所困扰、最终也没有解除这个困扰的故事全盘托出。海因莱因在《星际迷航》里,也着意刻画了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均探讨了科学到底是什么,人类该如何利用科学的前沿问题。 “科幻作品非常值得青少年去阅读,因为作品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启发读者大胆设想未来,思考人类命运。”吴岩认为,那些被扣上“不科学”、“反科学”、“伪科学”帽子的科幻作品,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真正的科幻,并建议青少年多读凡尔纳、海因莱因等创作的经典科幻作品。好的作品让人读完之后,有种“怎么会是这样”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更重要的一点是,科幻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虽然都是虚构的,但细节上是有理论依据的,讲得通,并非胡编乱造。 科幻故事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现实中,学校里教的东西让学生感到厌倦,原本有趣的科学知识因为被分解成各个知识点,变得过于概念化、抽象化。我国的父母们也不鼓励孩子看科幻作品,担心孩子阅读之后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走火入魔”。吴岩认为,好的科幻作品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相反会激发孩子对世界的发现和探索。青少年时期的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看科幻作品。如果我们不给孩子提供,或者对科幻作品缺少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孩子转而会阅读那些并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玄幻和魔幻文学作品。 而为了让孩子了解科幻作品,走近科学,吴岩建议,父母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借助科幻作品中有趣的科学原理,让学生爱上与科幻密切相关的物理、数学、天文等学科,一起发现科学的神奇和魅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讨论科幻文学的故事情节,让孩子大胆想象。但他也指出,科幻作品的自主阅读最好从八九岁开始,因为很多科幻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最晚不能超过十四五岁,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兴趣点往往由幻想转向浪漫题材。 “阅读无边界,看到孩子阅读科幻作品,教师和父母不必紧张。在国外,给青少年创作科幻的人与写成人科幻的是两拨人,阅读内容也比较开放,关键是阅读后的价值引导,尤其是当孩子遇到科幻作品反映的价值两难判断时。”吴岩说,其实,即使是作家本人,对于未来和人类命运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对于内容的多种解读和故事结局的不确定性,正是科幻作品的魅力所在。此时,教师和父母引导孩子,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更有助于相互了解,把科幻作品的积极意义最大化,让科幻作品真正成为孩子未来探索的通道,引导他们向更多的方面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闫学工作室"教师读书札记:公平,一种教学的道德
- 下一篇:儿童阅读应从纸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