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董仁威新作《三星堆迷雾》众人谈


    关键词:历险 董仁威 科幻 《三星堆迷雾》
    历史科幻通过科幻特有的视角,赋予历史以未来性,激活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力,因而成为科幻文学中的一个特定创作领域,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有其自身特色的叙事模式。
    在本年度出版的历史科幻作品中,董仁威老师的《三星堆迷雾》以其对历史探秘、时空穿越、知识考古、文化寻根等多重主题的植入与书写,而引发众多关注。
    ——马传思‍
    
    考古学的大千世界召唤我们前行
    ——读董仁威著《三星堆迷雾》
    吴岩
    如果你有机会来南方科技大学,可以乘坐校园中的一路或二路到梨园的车站下车,对面能看到三个联排玻璃房。从右到左分别是我工作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唐克扬教授工作的新媒体实验室,以及在殷商进行过多年考古挖掘的唐际根教授工作的商朝车马坑。这三间房子,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未来、现在、过去的三个窗口。想象力探测未来,新媒体面对现在,车马坑则是指向我们的历史和祖先。我们之所以能到今天,是因为我们有过去。
    在唐际根教授之后,四川考古院的院长高大伦教授也来到我们学校。他带来的,是一个陶片博物馆。以往在考古发掘中,碎陶片只是边角物品,但如果整整一个博物馆都在展出这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各种挖掘现场的陶片都被放置到一起进行编码和比较,那场景也蔚为壮观。陶片博物馆在人文社科中心的大楼里面,乘车子在三号门或者教工宿舍的地方下来就能走到。
    我之所以突然说起共同工作的这些考古学家,是因为刚刚看了董仁威老师写的小说《三星堆迷雾》。这是一部有关三星堆考古的科幻小说。故事从当前深入,挖掘了三星堆种种谜团的可能答案。小说中还安排有时间穿越的机器,不但能从现在到达过去,还能朝向更远的宇宙起源。著名科幻作家韩松高度肯定董仁威的作品,认为有些创作堪称当代中国文学绽放的奇葩。著名青年作家马传思也说,这部作品呈现了少儿科幻应该达到的高度。这么多人都说董仁威老师的书好,大家一定要读一读才能知道。
    考古学是中国科幻小说中一个重要的题材。谈到这个题材的历史不得不追踪到同样是生活在四川、且多年从事考古学研究的童恩正和刘兴诗。童恩正最早的作品《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和脍炙人口的《古峡迷雾》,就是这类作品的典范。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扶桑木下的脚印》等也在这个题材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前面这些作品都是从考古角度切入历史和科技,那么刘后一则是根据考古学的结论进行一系列回溯创作。他的小说《北京人的故事》《半坡人的故事》等也都在中国科幻史中具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考古学这个题材在新世纪却少见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董仁威老师的这部小说应该是这一个支脉的重要之作,他也成为了这一支脉的一个重要继承者。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的论文就开始讨论科幻小说为什么不是科普读物。至今,这个观点也没有改变。但科幻作品能引发读者对科学的认知和对科学社会功用的反思,能引导大众更关注科学,在这个意义上也算达到了广义的科学传播目的。喜爱是万事万物的源头,是人生的指引,是职业目标的最初萌动触发者。如果能有更多孩子因为阅读这本书喜欢上了三星堆,或者喜欢上了考古,那真是一件大事。不用多,有一个未来的考古学家就已经达到作品创作的目的了。
    科学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在持续发展。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吴庆龙等在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认为在史前时代长江曾经发生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大坝高度超过美国胡佛大坝。数月之后大坝溃决,造成上千公里的洪水,冲击了许多当时已经形成的早期城市或聚居区。作者还把一直悬而未决的夏朝是否存在、共工怒触不周天的神话故事联系在了一起。为了证明当时的洪水毁灭文明,还做了受害者骨骸的时间测定。这样,中国古代的大洪水、共工传说的真实性、夏朝的存在的证据等就都有了新的说法。在这样的研究中,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科幻作家董仁威也从中获得了灵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这部作品。
    我一直记得董仁威老师1979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分子手术刀》,我那时候还是个少年读者,今天许多读者的父母那时可能还没有出生。这么多年的积累,让他能更深入地体会科幻小说的创作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写出了自己的新作。期待这本《三星堆迷雾》也能成为新时代科幻小说的重要之作,让考古科幻这朵中国科幻的题材鲜花更加繁荣昌盛。
    读者们下次有机会来南方科技大学,别忘记去我说的车马坑和陶片博物馆看看,更期待大家到我工作的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走走。在我们的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融合,你能看到董仁威老师想象的东西有多少正在成为“现实”。
    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科幻作家‍
    探究精神与人文情怀推动的创作
    ——读董仁威《三星堆迷雾》有感
    崔昕平
    董仁威先生新近创作了一部作品,名为《三星堆迷雾》,界定为“长篇少年科幻小说”。细细读来,这部作品明显有别于我们惯常读到的少年科幻小说。它不是被新奇故事驱动的讲述,它的核,并非故事,它是被一种探究精神驱动的创作,它的核,是一种人文情怀。作家在序言部分即以问题的形式聚焦三星堆:三星堆是谁的?三星堆的纵目人塑像是何许人?蚕丛从哪里来?……一路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开篇,指向巴蜀文明的诸多未解、未证之谜。诚如董仁威在序言中的表述:作家是意在“假‘科幻小说’之外衣,将我的种种推测公之于众”,于是有了这本《三星堆迷雾》。
    也是出于这样的以探究精神驱动的创作动机,作品采取了具有科学意识的写作模式,先提出问题,而后分析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作品选择设置了一个具有研究能力的、典型的科研型家庭。少年威威是雾都大学少年班的博士研究生,年仅十六岁的“神童”,朝气蓬勃;小三岁的妹妹娅娅,聪明伶俐;爸爸是一名学术有成的考古学家,著名的巴蜀文化研究学者;妈妈是一名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样的家庭环境,首先造就了故事既能以少年威威为主要人物推进,又不让少年只身涉险,始终有父母的指导与陪伴,共同见证少年威威以《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研究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同样显现了对科学研究方法与态度的推崇,威威与他的家人们采取了严谨的论证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逐步探寻三星堆奥秘,并最终论证出博士论文研究成果:三星堆的主人有三个,一是以大禹为代表的黄色人种汉族、藏族、羌族的汉藏语族群,一是以蚕丛、柏灌、鱼凫为代表的氐人,一是以杜宇王为代表的彝族先祖。
    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感的故事开端。在一次三星堆遗迹探访过程中,威威遇到爸爸带着一个民族代表团来三星堆寻根。白马藏族乡的参观者长相酷似青铜纵目人,彝族参观者找到灵魂家园般的心灵归属感,藏族象雄人认出与楚雄王国一模一样的金面具、金权杖,北川羌族人也觉得这其实是他们的祖先。众说纷纭中,威威的研究兴趣被极大激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确定为《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但这样的研究方向,难度极大。秦灭巴蜀,古蜀国文化断裂,仅有少量的神话与传说,要找到证据,非常之难。此时,作家选择了科幻的形式去推动这场文化寻根:威威的妈妈研制成功了时空穿梭机。作家对此作了科学含量颇高的大胆描述:时空穿梭机的发射车,采用了最先进的区块链控制技术,可以对驾驶员的意识指令进行实时判断,有选择性地执行指令,发射车依靠微型聚变反应堆提供巨大能量,并搭载最先进的大数据系统——超弦计算机,可以将人体转化成某种信息,发射到特定时空中,在那里还原成人。这成为作品中帮助主人公成功探秘的“神器”。作品中还假想了一些辅助研究的科学神器,如“信息搜集仪”,输入收集时间点,输出的是实景效果。
    谈到这些科幻元素的使用,不得不再次提及,故事的逻辑确实非常扎实。不少时空穿越类少年科幻小说以此为方式达成时空穿越后,就普遍侧重于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异时空中发生的神奇故事,而在这部作品中并非如此。作品并未“起飞”,而是仍然紧贴现实。作品借妈妈之口提出,使用时空穿梭机的成本是很高的,必须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在运用考古学、文献学、人类学等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再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去动用时空穿梭机。这着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讲故事态度了。由此,作品衔接出历史探寻与知识考古的故事主体。
    威威一家先奔赴茂县营盘山探寻5000多年的古蜀人史前遗址,考证出营盘山上的墓葬及人殉坑主人是夏后氏家族的人,是大禹的先祖;而后带着大禹为何又出现在中原建立夏朝的疑问,再次奔赴北川禹里乡,开始对金锣岩、禹穴沟、刳儿坪的考察,并借助时空发射器到达4000多年前的龙门山禹穴沟,大禹家族夏后氏部落寨子的所在地,亲历了大禹与女娇联手共抗灾难解救族群的过程,将传说中的故事做了想象性还原。接下来,威威一家再到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始青铜纵目人的揭秘之行。白马的三目神让威威联想到三星堆出土的祭祀青铜面具,假设了古蜀人是氐人、白马人是三星堆主人的后代,尼木修还帮助说服了乡人让威威妈妈取血样,初步证实了氐人就是纵目人,是三星堆的第二个主人。这个叙述也让人联想到了真实发生的、曾经引起轰动和争议的文化寻根事件。作品传递了一种严谨的研究态度,靠实证,靠田野调查,在一手资料于数据基础上说话。
    为了论证威威“彝族的先祖是三星堆的第三个主人”的论证,一家人再次开启第三段行程。一家人决定用时空穿梭机,先去138.2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奇点,看看那一刻自然界到底发生了什么,生命是怎么从无生命物质变成生命体,应用分子人类学的成果,搞清氐人、彝族人、羌族人,以及组成中华民族的所有民族的由来,并最终找到三星堆的第三个主人,彝族人的先祖类白人。这第三次寻根,时空穿梭背景最为宏阔,上古传说,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盘古、耶和华等众多神人出场。盘古开天一段写得尤其壮阔,伏羲、女娲一段也颇为有趣。作品中,不是在“抟黄土以造人”,而是女娲在合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科学与传说在作品中生动地交织了。作品努力为远古神话赋予科学的解释,也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任何神话传说都有可能是有缘起的,都很难是完全凭空产生的。神话传说以并不确切的方式记录着人类文明与地球生命的奇妙历程,并将蛛丝马迹留给后人,触发一代一代的不断探究与追寻。
    但第三次探寻之旅的描写也存在值得商榷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这是一部对阅读者有选择的书,是一部有阅读挑战的书。这部分既让读者感受到了远古神话走入现实的巨大新异感,也同时感受到了巨大的认知挑战。其中涉及密集的科普信息,考古学、人类学、物理学等大量的知识科普,实在是考验智商的一部作品。作为一名文科生,深感无法完全探知并消化其中的知识与观点。而另一方面,这部分展开的巨幅幻想中,也存在一些逻辑不能自洽,或者说,未能在铺展巨幅想象时给予细节上的观照。比如回到宇宙大爆炸奇点的威威一家,为何能见到伏羲和周文王,为何还能与他们交流,比如娅娅问宇宙密码找到了没有时,周文王说“找到了!”另外,自然神上帝耶和华巡游伏羲和女娲造人现场的神奇穿插,忽然具有了现代科技感,耶和华拿一张图纸递给女娲,要求下生产线造样品,女娲立即将图纸上的信息输入AI造人工厂的系统,生产线的终端就出来一个皮肤白白的小孩。这类情节科幻逻辑上有套叠不清感,仍需要给出合理交代。
    通读《三星堆迷雾》,深感董仁威的创作尝试具有的创新魄力与文化深度。这着实是一部以探究精神与人文情怀推动的创作。作品中多民族聚居区独特的文化样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人物,包括他们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各地的地域景观,构成了故事极为独特的展开背景。作家将寻踪之旅建立在真实地域与史料基础之上,令读者在阅读中同时获得了历史散文、游记散文的阅读滋味。作品的故事设定,一个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志同道合的家庭,充分展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与魅力。一家人带好行囊、组成“大手拉小手”科研小分队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董仁威对这部作品的“科幻”界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极具真实感与科学性的故事,其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经历了作品中人物的科学论证与实地论证,似乎是凿凿然的了,但我们必须明确,这样的书写方式所传递出的真实性,仍然是一种属于文学的“艺术真实”,三星堆迷雾并未揭开,各种观点也都仍然都在一种猜测和论证的过程之中,并未达成定论。
    浓郁的科普气息并不能改变作品的科幻性质,作品仍然是建立在作家的文学创造基础上的、对三星堆迷雾的一种假想性的解决。作品中威威得出的结论,比如大禹所属夏侯氏家族,是三星堆4000多年前的第一个主人,比如生活在约20万年前的非洲夏娃是现代人类始祖等。史前传说时代的许多问题,至今都仍然是有多种观点并存的。因为作品的整体讲述风格非常科学,有着浓郁的科普气息,很容易让人忘记科幻小说的定位,也容易因此而对作品中给出的“定论”提出质疑,所以,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凡是涉及到观点表达,应避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而需凸显它是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并尝试将作品的“初心”先前再走一步,即:并非要证明某个观点是正确的,而是意在激发更多的有志少年积极参与到科学事业当中去,在这众多的未解之谜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树立远大的科研志向,为人类更好地认识自我的来路、认识外宇宙与地球生态释放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三星堆迷雾》:融科幻和考古于一体
    乔世华
    熟悉的人都知道董仁威是名副其实的创作上的“多面手”:既能为科学家立传、写报告文学,还在长中短篇和微型小说创作上大显身手,尤其科幻小说创作是他这个科普科幻作家的金字招牌;既能趣谈生物工程,也能普及淀粉深加工和畜禽产品加工技术知识,还能编写百科全书,更能从事科普创作理论研究、史话百年中国科幻。所以,这样一个兴趣广泛、文理兼通的“杂家”在耄耋之年突然杀进了考古界,这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奇怪。在最新创作完成的长篇科幻小说《三星堆迷雾》中,他就假“科幻”之外衣,行科学探索之实,认真追寻起古蜀国的千年难解之谜,让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广大读者大开眼界,既有百科知识充实头脑,还得科幻之趣,兼获考古之乐,可谓一举多得。
    通常少年科幻或者少年历险小说的主角设定往往是或兄弟姐妹或朋友同学的同龄人组合,《三星堆迷雾》则与此不同,承担着揭开古蜀国令人神往的万古之谜使命的主角是“上阵父子兵”。一号主角是在雾都大学少年班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神童威威,另外三位分别是威威的父母和妹妹。他们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在这次考古探险中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威威善思考,肯钻研,好探险,博士论文题目是《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攻克这一科研难关完成学业是其考古最大的驱动力;威威爸爸是学术有成的考古学家、著名的巴蜀文化研究学者,他为此次考古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掌故和地域文化知识;威威妈妈是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名的超弦理论专家,她根据超弦理论研制成功时空穿梭机,为这次历史探秘之旅能够穿越古今并搜集各种有关证据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威威妹妹娅娅是一个聪明伶俐、古怪精灵的孩子,她有好奇心,求知欲强,乐于提问题,善于出主意,还在这次严肃的考古之旅中插科打诨,起着调剂气氛的作用。
    这一家两代四口人组成的考古团队,注重了年龄、阅历、智识、才干、能力的搭配,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驳难对话当中,白马人、左言、分子人类学、宇宙大爆炸、超弦理论、河图洛书、《易经》八卦、数学黑洞、创世神话、生命体复制、DNA、RNA、人类非洲起源说等各种专业知识纷至沓来,这一道道科学大餐在董仁威游刃有余的构思设计中得到了巧妙、自然、有机而有效的传播,从这一点上来说,《三星堆迷雾》是典型的“硬科幻”。更重要的是,威威的家庭考古团队在各有所长的才智贡献中,在齐心协力的考古探索之旅中,用分子人类学为工具最终搞清楚了组成中华民族的所有民族的由来,彻底解开了三星堆文化族源的秘密:三星堆的主人有三个,一是以大禹为代表的黄色人种汉族、藏族、羌族的汉藏语族群,一是以蚕丛、柏灌、鱼凫为代表的氐人,一是以杜宇王为代表的彝族先祖。
    如果有读者认为《三星堆迷雾》只是小说家言,里面所道出的这一切不足信,则未免太小看董仁威作品一向的科技含量了。以三星堆文化探源来说,董仁威曾在龙门山上下、成都平原古蜀国众多遗址有着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早先还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如《古蜀国五王断代初探》等扎实有据的研究成果,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储存特别是其在分子人类学、天体物理学方面的特长让他的学术假说和探究思路有着很强的可信度。在序言中,董仁威交代得很清楚,这部小说是在已故挚友考古学家兼科幻作家童恩正科幻小说《古峡迷雾》的影响下完成的。换言之,《三星堆迷雾》属于董仁威融汇了考古和科幻于一体的文学考古成果,受证据所限,董仁威无法对三星堆的千古之谜在考古学的层面上给出定论,遂只能将自己的种种推测形成这样一部有史有识、有理有据亦有趣有益的考古科幻小说。相信《三星堆迷雾》在唤起读者对科学、科幻的强烈兴趣的同时,更能够启发其中的有心人在未来找到真凭实据,由是在就开国何茫然的古“蜀”国发言论“道”时不再感到困“难”。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软硬结合 多元互补
    ——董仁威《三星堆迷雾》中的创新精神
    徐彦利
    《三星堆迷雾》是董仁威先生的新作,从科学、文学等多重角度出发,全面打量谜一般的三星堆,体现出浓重的家国情怀。作者身居四川,潜心解读蜀地文化,借三星堆之问,仔细探寻种族血脉的源头流向,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场文化寻根、精神寻根之旅。
    通常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是将人物放置于某一特殊的科学情境中,衍生出许多曲折离奇的遭遇,而这些遭遇又是现实背景下无法产生的。但董仁威的科幻小说《三星堆迷雾》却不同于常规类型的科幻作品,它所关注的不是人物的境遇悲欢,更不是某一具体的科学阐释或科学原理,而显示出将诸种科幻元素杂糅、贯通的勃勃雄心。它视野宏阔,角度多维,借小说的外在形式,追溯三星堆的文化的源头与流变,并进一步叩问地球生命的起源,这种宏大的主题设置使小说更像一场在公众面前现场直播的解密追踪,阅读过程令人激动兴奋,随着情节的进展不断下潜,将触角伸到人迹不可至的秘境之中。
    三星堆遗址自发现以来,一直是文化与考古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谁是它的主人,这一文化最终流向何方始终没有定论。由此,三星堆题材逐渐成为各种文学体裁书写的热点。《三星堆迷雾》便以威威、娅娅兄妹及他们的父母共同探索三星堆文化起源为线索,演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挖掘、探访与推测,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实地考察与众说纷纭、史书记载相结合,得出独到的合情合理的结论。
    威威一家乘坐时空穿梭机到古蜀国时代,到现实中的白马藏族乡探访三星堆纵目人的后代,无论科幻层面的还是现实层面的,无非想要破解两个谜团:龙门山大禹夏侯氏部落何以东迁?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到底是哪个部族,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在这一主线下,又衍生出多个悬疑式问题,如:古蜀国何时立国?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何以从古蜀到了中原,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羌族和氐族究竟是两个民族还是一个民族,羌族为何举行火葬而不举行穴葬?传说中的羌戈大战到底是怎么回事?炎帝部落的牛图腾崇拜等。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层层展开,如剥开紧紧包裹的洋葱,不断接近其密闭的核心。各疑问之间又环环相扣,如纵横交错的原木,搭起一个稳固而庞大的建筑,进入这个建筑查看每一根原木的质地与作用,从个体突破,观察整体,如同沿着阿里阿德涅线团走出迷宫,混杂之中却从未迷失方向,显示出作者强大的结构驾驭能力。
    在探索三星堆文明起源与流变这一主线下,小说不仅彰显了种种硬核科幻能量,同时又将软科幻通常侧重的历史、文化、文学、人类学、神话、传说等涵纳其中。软、硬科幻呈共时性存在,硬科幻的条分缕析、自然科学独有的冷静理性,与软科幻的人文色彩、主观感受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使阅读如在四季变幻的丛林中历险,各种风景不断闪过,尉为奇幻。使人充分感受到软科幻的感性与硬科幻的理性之间发出激烈地碰撞,它们有时彼此支撑、糅和,有时则互相证伪,矛盾冲突。但也正是在这种激烈地碰撞中,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诸种解释才渐渐浮出水面,每种解释所蕴含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逐渐明朗,令人思路清晰,最终得出水到渠成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在科幻构成元素上,《三星堆迷雾》显得较为复杂,并未循着单一线索前进,而试图将自然科学中的生物遗传学、化学等与神话、传说、民俗等多方面元素相结合,互为参照,互为说明,且能互证不足,使更多对世界、对宇宙的多元化理解包含进来,我们甚至可以在小说中看到神话与科学的和谐统一。如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无论盘古开天辟地还是女娲抟土造人,都出自先民的想象与杜撰,显示了其朴素原始的宇宙观,体现了原始人类的质朴与蒙昧。但小说却从化学角度出发,写到了电子、质子、各种元素的生成,以至于太阳系的出现,将女娲造人的传说与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生命诞生的过程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伏羲、女娲、盘古、周文王、耶和华这些缔造人类的远古之神,又能看到现代科学对宇宙爆炸的理性解析,使神话与科学两个本来十分矛盾的领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彼此证实并包容,并无违和之感。
    在涉及历史、文化等角度时亦非毫无限制的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在合乎逻辑其中又嵌入了许多严谨的叙述。如对白马藏族乡纵目人后代的探访考察,这些人如何保留着祖先生活的痕迹,法器六梭棍及桃符上的白马文字即为古蜀国文字,妈妈将其与汉语、彝文、藏文等进行了比较,进而又发现白马语中并没有玉米的发音。这些描述精细周到,全部是作者亲身探访的经历,甚至文中田小美的名字都与现实毫无二致,读者甚至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视频资料。在探寻大禹生活轨迹时,考察北川的禹穴沟和重庆的涂山,发现传说中的血石其血色原来是上面附着的一种红藻;在古墓发现人牲骨架,通过其身体特征判断其所属的种族,并从遗传学角度探讨多个种族的流徙、融合的过程。都写得入情入理,细节丰富,令人信服,这便使小说具有极大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探求,并未因它与现代科学的理性烛照并不一致而予以否定,而是从更宽容、更深刻的角度进行理解,进而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证实。如插入了阴阳八卦图和洛书、河图的图片,解析《易经》,精细描述伏羲、文王的宇宙观,得出《易经》八卦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结论。最终可以通过研究《易经》,破译宇宙密码,制成超弦计算机,这些无不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智慧进行的科学剖析。此外小说还汇聚了考古学、民俗学等内容,如对古代墓穴规格形制的描写,古代的葬俗,殉坑中的景象,作为牺牲被活埋者的样态,对某一族群身体特征的具体描述等,都本着严格的理性精神,毫无差池,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严谨与深入思考。通过这类描述,确认白马氐文化是古蜀国历史的活化石。
    在科幻创意的独特性上,《三星堆迷雾》也做了细心的处理。如对时空穿梭机发射车的描写,可以和驾驶员进行意识链接,驾驶员就可以通过意念对它进行控制。它的能量来源为微型聚变反应堆,其信息探测系统——信息探测仪的时空探测精度能达到20万年之久,驾驶者只需要驱动飞行器,就可以日行万里。这些都使读者神游物外,充分体现了科幻可以引领读者穿越万年,纵横时空的想象之美。写到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诸种区别时,又能言简意赅,得心应手,娓娓道来,令人大有收获。最终威威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三星堆文化族源研究》,虽然这是小说结尾时的情节,但却不是作者最终关注的。作者关注的是更加遥远广袤的人类历史长河,在此基础上不再拘泥于三星堆,而是放眼宇宙万物,使威威等人40亿年前,探寻地球生命的起源,这一情节的设置显示了作者更为深邃的科学精神。
    《三星堆迷雾》使我们看到科幻文学可能达到的一种高度,它不是单纯的科幻或科普,而能将科普、科学原理、科幻想象与历史、文化、民俗、考古学、人类学等多种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不再是人物与事件的单一发展,而是对整个族群与生命的关注凝望。当小说一一复现古代战争、殉葬现场,大禹带领族人离开洪水与地震频仍的家乡,走出三峡,去中原开辟更广阔的天地,这些合理的科学推导,瞬间让文本超越了原本的主题设定,令读者思绪高飞,心游万仞,这便是科幻的魅力,科幻多元素融汇后发出的交响乐般的魅力。
    小说中疑问与探讨同在,辨析与厘清同步,使读者既看到种种观念的莫衷一是,又能随着作者的脚步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在古蜀国之谜,古蜀国是氐人的,还是羌人的?羌氐两个民族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区别与联系这些疑问之后,最终得出结论:大禹所属的夏侯氏家族,是三星堆4000多年前的第一个主人;氐人是纵目人,是三星堆的第二个主人。氐与羌,并不是如历代学者称氐羌同族,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民族;三星堆的主人有三个,一是以大禹为代表的黄色人种汉族、藏族、羌族的汉藏语族群,一是以蚕丛、柏灌、鱼凫为代表的氐人,一是以杜宇王为代表的彝族先祖。经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虽未经过进一步的科学证实,但却可以直抵读者内心深处,造成强烈的反响,这也体现了科幻开启人心、激发想象的作用。
    当然《三星堆的迷雾》在叙述过程中,尚有一些瑕疵。如娅娅因学过一学期的古汉语,便可以与4000多年前的古人及大禹交流,而她的博士哥哥威威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妈妈却听不懂,要靠娅娅进行翻译,有些不合逻辑。当周文王举着国窖1573的酒瓶说1573是宇宙的密码,虽然后面追加了数学知识来解释,也显得有些突兀。当然,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并未影响小说整体的叙事特色及叙事效果。
    作为科幻界的老前辈,董仁威一直笔耕不辍,令人敬佩。《三星堆迷雾》作为一次有益的写作尝试,体现了作者极为可贵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若推而广之,无疑会为中国当代科幻注入更多新鲜有力的血液,使国内的科幻肌体更加欣欣向荣。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拨开三星堆的迷雾
    ——董仁威老师《三星堆迷雾》读后感
    韦迪
    一拿到董仁威老师的《三星堆迷雾》书稿,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我对古蜀历史的着迷,大概源于童恩正的《古峡迷雾》。从那以后,我对巴蜀大地的历史传说,都很感兴趣。蚕丛、鱼凫、杜宇、大禹,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这些古蜀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着我。甚至一次在与董仁威老师、成都科幻作家何大江一起聊到古蜀历史话题时,我们兴致勃勃,相约各写一本关于古蜀历史的科幻小说,并且大致约定了每个人的写作方向:董仁威老师从实地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三星堆的千古之谜进行科学合理的遐想与解谜;何大江兄从历史考究的角度出发,呈现那段神奇的古蜀历史传说;而我则从未来的角度,大胆假设古蜀人是来自外星的时间移民……时光荏苒,多年过去,80岁高龄的董仁威老师率先拿出了这部少年科幻小说《三星堆迷雾》,而汗颜的是,反倒是年轻力壮的我与何大江兄,我们的古蜀科幻小说却迟迟未完成……
    所以,正如开头所说的,一拿到《三星堆迷雾》,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先睹为快。
    小说写得相当精彩,为我们拨开了笼罩在三星堆之上的千古迷雾,使我们得以一窥三星堆历史真相。故事围绕着神通少年威威及家人探寻三星堆谜团,带领着读者一步步进行解谜,正如马传思老师说的那样,“从揭秘历史的真相到揭开生命的奥秘,最终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而这些,都是在董仁威老师实地到古蜀遗址进行过深入考察,在研究了大量的文史材料之后写成的,因而其“解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让我们在读罢故事,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小说里还有很多炫酷的科学幻想,比如时空穿梭机,可以将人传送到不同时空,读了让人也很想去古蜀国的时代走一遭;比如远古信息搜集仪,可以将历史影像信息呈现在眼前,就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还有超弦计算机、喷气式个人飞行器等等超前的仪器,让人读罢脑洞大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董老师作为生物学、遗传学专家,在探究古蜀人的来源时,加入了一些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比如作者在小说中循着生命演化的基因树,解谜三星堆的几种主人:一种是高鼻、深目、好像三星堆青铜人的彝族人先祖——类白人;一种是矮胖、皮肤棕色、纵目的氐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人种溯源和基因分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小说读完后,意犹未尽。尽管有些猜测有待考证,但小说中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妙趣横生的情节,让人脑洞大开的丰富想象,相信一定会受到少年朋友及科普科幻爱好者读者的喜爱。
    《三星堆迷雾》,为我们拨开了三星堆千古之谜的迷雾!
    作者系科普科幻作家、编辑‍ 
(责任编辑:admin)